【推荐】2亿D轮融资背后箱箱共用的战略使命及ESG价值诺基金

频道:保险知识 日期: 浏览:0

最近,正火热的ESG赛道又添了一笔融资。

6月11日,箱箱共用宣布完成D轮融资,该轮融资由中关村科技租赁领投,临港科投下属司南园科跟投。本轮融资采取“股权+债权”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融资2亿元。

ESG投资,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

根据福特基金会谷青分析: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ESG发展也逐渐从目标的厘清、概念的普及,转向通过具体举措向“30·60”目标迈进的新阶段。与ESG投资规模增长同步,投资人对ESG投资策略的运用偏好和目标,也趋向从被动的降低投资风险,到积极主动地寻求资本的使命和价值过渡。

ESG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引得资本追捧和如此多的企业关注?

ESG理念为新周期、新赛道

就像30年前互联网革命一样,如今,ESG理念又创造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的起点,为一些新兴的、颠覆性的绿色科技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其中与ESG的理念十分契合的循环经济,成为国内投融资的热点话题,“资本向善”的理念成为业内普遍共识。

去年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就强调了循环包装的重要性。其中提到,未来要加强绿色物流新技术和设备研发应用,推广使用循环包装,减少过度包装和二次包装,促进包装减量化、再利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秘书长郭占强表示,从研究角度来看,包装发展循环经济分为三个阶段:

此次获得融资的箱箱共用,就是提供3.0服务的循环的绿色科技企业。

作为一家面向工业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包装技术和循环服务的公司,箱箱共用已累计在中国市场投放了200万套智能循环包装,并部署了30个中心仓、2500个上下游循环服务网点,为非危化学品、食品饮料、化妆品、汽车和家电零部件等行业的近2000家全球知名和行业头部企业,提供智能工业包装技术和循环运营服务。

箱箱共用所布局的工业循环包装,是一个具有高潜增长性的发展赛道。

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循环包装产业规模达1001亿美元,中国物流包装市场规模约为7600亿元,其中90%以上的包装都为一次性物流包装。

虽然中国的产业资源循环起步较晚,但在ESG产需驱动的风向下,“中国制造”又迎来了升级为“中国智造”的新机遇,基于数字化技术创新的绿色包装零碳循环模式,终将会迎来历史发展的新契机。

讲好产业升级的故事,从循环包装到包装循环

那么,工业循环包装该如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要回到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

从循环包装到包装循环,并非单纯实现一次性替代,而是新发展周期下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发力点。

包装是为数不多能够陪伴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个工具,一手连生产,一手连消费。

以箱箱共用为代表的企业,代表了三个理念:标准化、循环化、共享化,这是一个递次的关系。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左新宇对于循环包装的关键性作用做了如此总结:典型效率工具、减碳工具、数字化的工具、自动化的工具、成本工具。

箱箱共用在做的,就是通过技术的迭代升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软硬件的集成创新,将海量的、碎片化的包装信息集成应用,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包装产业循环发展、实现绿色转型的商业模式。

6月11日举办的“绿色新动能 ESG新赛道”2023零碳循环产业创新论坛上,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从十余年的产业实践分享了看法。廖清新认为:

第一点就是,产业根基要“做重”。

如今用户对于循环包装的期待已经从“循环包装”升级到了“包装循环”。这要求循环包装产业加快发展步伐,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第三产业的生产型服务业。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围绕行业,打造专属的解决方案;二是推动循环包装的循环服务网络建设

(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 廖清新)

第二点,商业模式要“做轻”。

循环经济是一个大命题,需要产业与资本共同参与。此次领投箱箱共用D轮融资的关村科技租赁,是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的上市平台。中关村科技租赁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中诺基金董事何融峰解释了投资箱箱共用的原因。

他提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单一的技术创新不足以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由专业的研发企业和专业的金融资本同频共振,才能形成多元场景解决方案。

中关村科技租赁与箱箱共用的合作,既是以金融创新推动循环包装产业变革的探索实践,也是在产融结合支持零碳循环方面的积极探索。

(箱箱共用D轮融资签约仪式)

第三点,绿色出海要“做强”。

绿色赛道不仅为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新的创业风口,也是国内产业出海、建立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契机。

因为是同一个起跑线,所以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专利、标准、先进工艺、数字化技术重新构建体系,进而实现“换道超车”。新能源汽车就是最好的案例。

绿色赛道上,国内的企业完全有可能成为技术和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引领者,而不只是“跟随者”。

ESG新赛道持续领航考验的是什么?

回看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数字化和低碳化催生了一批工业和包装设备循环共用的服务型企业和全球化平台型企业。

以全球最大绿色工业设备租赁公司UR(美国联合租赁)为例。过去十年间,该公司股价涨幅超过100倍,2020年的营业收入高达85亿美金,市值225亿美金。

而同为物流包装领域的澳大利亚上市企业Brambles,在全球运营管理超过4亿个循环共用物流包装,面向750个国家提供服务,2020年全球收入46亿美金,市值超过100亿美金。

如今,国内绿色创业赛道风起云涌,更加考验参与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建设市场竞争壁垒。

首先,考验的是一家企业的使命感。

产业面临新发展周期时,使命感是内生动力,也指导着未来的发展趋势。

廖清新进一步提到,新的产业发展方向为新一代产业从业者树立了三重新的使命:第一,循环包装是保障供应链安全性和韧性、推动供应链生产连续性的重要基础设施;第二,循环包装要服务于工业“新四化”的种种需求;第三, 循环经济、循环包装应该服务于上市企业ESG的行动中。

经过十年的历程,廖清新认为当前这一市场正在走向成熟,需求也更加明确。“从需求端来说,各个行业已经越来越坚定对绿色包装的需求。但是从供给端来说,挑战越来越大,行业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目前,还是具备长期主义耐心的资本,和ESG影响力机构率先看到了这个行业机会。”如果投资者真的想在这个行业寻找机会,确实需要对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

其次,考验的是企业的技术实力。

循环包装要想真正具备产业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效率与成本的问题。

自创立以来,箱箱共用非常重视对于细分市场的方案打造,并为此推出多款有针对性的产品。尤其是散装液体的循环服务,是箱箱共用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

据了解,此次融资后,箱箱共用将继续围绕战略思维进行布局,以推动平台化全产业链建设。

“真正掌握产业链的话语权,并不能仅靠单纯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循环包装产业为例,从技术研发到循环服务网络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

可以说,产业根基的构筑过程是一场‘马拉松’,必须坚持长周期投入时间和资本两大要素,才能真正夯实‘底盘’。

” 廖清新说道。

最后,国内能否走出工业循环包装行业的全球巨头,考验的是中国经济的自身动力,能否托举起全球绿色产业机遇的发展风口。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数字化、低碳化深度转型与融合的转型窗口。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内需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多样需求将进一步被激发。

中国市场内含400个产业集群基地,拥有规模40万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以及数以千万计制造业企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浪潮的席卷下,必然会催生出一批工业设备及包装循环服务头部企业。

顺应大势,是每一个新周期下创新型企业走出来的不二法宝。

正如廖清新所说,制造业构建工业包装大循环体系,离不开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的产业支撑,也离不开循环包装先进产能建设、循环运营网络的建设、包装资产池的投放,以及配套物流、仓储、物联网和数字化全方位的配套和建设。

“如果将我国全社会的工业物流包装从一次性改造为循环与共用,至少需要投入5万亿元的新增投资。”廖清新认为,这必将是一个资本与产业共舞的新赛道和新舞台。

flexpoint

自动测量仪

影像测量测试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