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粉丝在后台问,
买的基金已经赚了不少了,可是不知道怎么止盈。
真不是凡尔赛,其实,有的时候
止盈的决策往往比止损更难
。因为在基金盈利的情况下,大家往往恐惧和贪婪并存,一方面担心卖晚了,收益回吐;另一方面又担心卖早了,万一净值继续涨,就亏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前一阵特别火的一个韩剧,宋仲基的《财阀家的小儿子》。里面宋仲基饰演的男主,为了对付姑姑,就给她推荐了一只股票,但是涨了一点就让姑姑卖掉了,姑姑本来还挺高兴,赚钱了。但是后来看到那只股票越长越高,踏空的感觉比割肉更难受。于是她就挪用了很多钱重新买入那只股票,没想到马上就冲高回落套住了,最终导致姑姑损失了千亿韩元。
如果一只股票或基金为我们赚过钱,我们就会越来越舍不得轻易卖掉。虽然卖掉之后的涨跌和我们已经无关,但
心理上还是不免觉得自己“错失”了收益
。这种错失的感受,甚至会直接掩盖之前盈利的喜悦。
既然止盈这么难,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克服呢?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个止盈策略: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且行之有效,又能匹配每个人个体差异的止盈策略,希望大家能在投资中实践起来!
首先,在购买基金前,我们要先给自己的每笔钱设置一个
期限目标
,也就是你这笔钱打算投多久。
如果是短期资金
,比如几天、几个月的资金,更适合去买
货币基金、同业存单基金
这类流动性风险更低的资产。
如果是超过半年的资金
,可以考虑
纯债基金
,比货币、同业存单基金风险和波动稍微高一些,但收益也相应高一些。
如果是3年以上的资金
,就可以考虑投资
权益或者含权基金
了。因为从A股历史上看,大概3年是一个牛熊周期。
设置完期限目标之后,我们还要设置第二个目标——
收益率目标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止盈线。
这需要我们在心里给标的设定一个目标价。对于股票我们可以考虑股票的基本面、估值等等,而对于基金来说,
基金的历史业绩
就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比如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一只基金的
历史年化回报率
作为投资该只基金的期望回报。比如一只基金过年的年化回报率是10%,那这只基金3年投资期限的收益率目标就可以设为:(1+10%)^3-1=33.1%。
有了期限目标和收益率目标,我就可以着手止盈了。
举个例子,比如我一笔钱的期限目标是3年,3年到了,或者基金赚够了33%的收益率,这时候就可以开始对自己的投资需求进行新一轮评估,然后决定要不要卖掉现有的基金,换一只。
问自己几个问题:这笔钱的下一个期限是不是至少还有3年?下一个阶段自己的风险偏好有没有发生改变?当前市场情况和这笔钱最初投资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资金使用期限的变化就不多说了,很好理解。人的风险偏好一般会在青年的时候达到最高,然后随着身体、精力、或者财富总值的增加,再慢慢降低。市场情况更是一直在变化。
如果这些条件改变了的话
,就可以止盈了,然后重新按照新一轮的期限目标和收益率目标去选择更匹配的资产或者基金。
如果这些条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也可以评估一下是否继续持有这只基金。这个时候,大家就不要把它当作一只老基金了,要把它想象成一只自己从未买过的新基金。问自己,如果我从未买过这只基金,现在考虑买入嘛?当前有没有比它表现更好的基金可供选择?
如果评估下来原先这只基金还是不错的,就可以继续持有。不过此时你要设定新的成本线、止盈线和止损线,把它当作新一轮的投资去开启。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欢迎大家多多关注、点赞、转发哦!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也不构成任何法律承诺。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并根据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综合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具体以销售机构评价结果为准,投资人在购买基金时需按照销售机构的要求完成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之间的匹配检验。中国证监会的注册并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该基金的风险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应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法律的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指数表现不代表基金未来业绩,基金既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所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产品收益受股市、债市等影响可能会有波动风险。中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股东之间实行业务隔离制度,公司股东并不直接参与中加基金旗下基金财产的投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