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几年,中国移动医疗企业意欲拿下海外市场者不占少数。这个市场有多少红利可供“分食”?又因为什么许多“壮士”扼腕止步于此?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在端午假期期间特作《中国移动医疗企业海外扩张秘辛》两期栏目,带你看清“出海”后的利与患。
昨天,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发表了《中国移动医疗企业海外扩张秘辛 | 第一期》,今天为该系列的第二期。
截至2016年5月,据“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统计,在中美移动互联网发展仍有差距之下,仍有近十家上市公司、创业公司、投资机构,挺进海外市场。
虽然海外市场具有更高的付费意愿、更开放的保险范围、更自由的执业医师,但要想“舔食”厚利依然面临重重困难。
医学界总编辑陈奇锐告诉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记者,由于资本全球化和中外医疗综合能力落差,资本出海、客源出海比较容易,而受制于当地文化、用户习惯、服务贸易壁垒的因素,产品出海、能力出海相对困难。
产品出海:
亚非拉医生照样会买单
2013年底,还处在初创期的杏树林CEO张遇升在分析用户数据时,意外地发现“病历夹”中文版App,有几十个来自境外的零星医生用户——这还是在境外用户需要“翻墙”、阅读非母语的中文、产生网络延时的情况下。2016年起,杏树林决定,推出病历夹国际版(英文版),希望在更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医疗机构端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移动医疗出海,不一定是进美国。”在“寻找中国创客”大健康论坛期间,张遇升接受“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移动医疗公司走进美国,更多是向这个全球医疗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学习,“大规模地输出产品到美国,远远没到时候”。
中国绝大多数移动医疗项目在美国都能找到产品原型。比如,杏树林“医口袋”App的对标公司,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Epocrates,该公司201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为医生提供手机上的临床信息参考,已覆盖全美40%的医生。
放眼全球,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的医疗体系沿袭了前苏联国家的全职雇用模式,全球大多数国家采取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模式,医生并没有“事业编制”一说。对于这些没有HIS的医疗机构,需要一款移动端的管理工具。
截至目前,杏树林海外用户已有一两万人,占整体用户量2%左右。在“病历夹”的前五名国家中,有印度、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南非等英语国家。亚非拉国家用户之所以愿意买单,是因为本国的用户基数较小,不足以诞生本土的医生端App。由于基本没有同行竞争,“病历夹”倾向于通过Facebook等社交网络向医疗人员精准投放广告,营销成本远低于媒体广告、户外广告,获客成本降至2-3美元。
“全世界大约有1000万名医生,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大约750万名医生,其中欠发达国家医生占比60%,据此推算,杏树林的目标是——有一半用户在海外。”张遇升说,中美两国都是本国移动医疗的用户基数足够大,当年美国先把本国脚跟站稳再向全球扩张,中国也有这方面的巨大潜力。
虽然在美国市场面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但张遇升认为,“病历夹”国际版的优势在于基础服务免费,且支持移动端(如手机、iPad)。除了每千人拥有医护人员数更高,美国市场的吸引力在于,市场更为成熟,用户付费意愿更高,杏树林正计划通过数据深度分析向用户收费。
今年1月份,杏树林已完成C轮融资,融资后估值超过2亿美金,不再属于初创公司。杏树林愿意把“病历夹”应用的海外“求生能力”向更多初创公司开放。一是将智能产品的数据(如家庭心电图检测仪、血糖仪、血压仪等)与医疗机构端对接,让专业医生来帮患者解读医学数据;二是将新型智能产品交给医生端“众测”,一次发给医生好几百个产品,由他们免费试用并撰写测评报告,来分享产品的使用场景和用户体验。
资本+客源出海:
全球医疗资源流动,千亿市场酝酿爆发
上个月,九安医疗生产基地刚接受FDA的现场核查,刘毅严阵以待。一旦审核不通过,这些移动医疗出海者就会收到FDA警告信,更严重的后果是,产品出口美国会被海关扣下。邓世斌还遇到过,FDA在不通知厂商的前提下进行飞行检查(Unannounced Inspection),一旦被查出说一套做一套,最严重的后果同样是——禁止进入美国市场。
快速实现本土化以适应监管模式的办法,便是资本出海——直接投资、并购美国当地符合监管要求的移动医疗公司。医学界总编辑陈奇锐说,中国资本市场的估值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买海外项目就觉得比较便宜,而且美国的资本市场非常成熟,有专门的中介机构给中国“金主”推荐项目。
九安医疗既是产品、服务出海者,也是资本出海者。这家上市公司发起了美元基金iSeed Ventures,投资了10多家美国移动医疗领域创业公司,其中包括Bloomsky(众包实时天气监测设备)、Ismart alarm(智能安防设备)等硅谷项目。
资本出海有体量更大的玩家。作为一家拥有医药板块的跨国集团,复星集团已有移动医疗创业公司的投资案例。2015年4月,美国公司Scanadu宣布完成B轮融资3500万美元,投资人分别为复星集团旗下的复星昆仲资本、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宽带产业基金、新加坡lglobe等。
这是一家拥有“黑科技”的医疗智能硬件公司,将便携式产品贴在额头十秒左右,就能完成心率、体表温度、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压、情绪波动等十几项身体指标的收集、分析工作。
复星天使投资部朱翔则透露,复星同浩在医疗大数据、医疗搜索引擎、医药电商、远程诊疗与医学影像、医学与人工智能结合等方面均有布局,其中,其通过投资的名医主刀拓展海外手术业务。
名医主刀创始人苏舒告诉“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已引入全美排名第一的肿瘤中心——凯瑟琳肿瘤中心。和资本全球化一样,医疗资源全球流动的趋势,同样不可阻挡。
记者多方证实了解到,复星集团旗下的复星医药还通过自己投资的微医集团、名医主刀等移动医疗公司,间接开拓海外业务。比如,复星医药以6500万美元参股4.33%的微医集团,分别与美国多家高端医疗机构开展海外就医合作,并且委托境外医疗代理机构开展赴美就医业务。
一位总部位于中国的跨国医疗健康公司高管,曾负责对接美国一家医疗机构的合作事宜。他告诉“寻找中国创客”,自己深感中国医疗服务水平的差异——外地前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就医的患者及其家属,要为加号、护工、陪护住宿等承担很多隐形费用,如果国内没有等效替代药,特定进口药费用也很高,这就给出境医疗带来了市场。
不过,陈奇锐认为,客源出海门槛不如产品出海高,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光是移动医疗出海“金字塔”最基层的客源出海这一项,根据美国斯坦福研究机构调研数据,预计2017年全球医疗旅游的收入规模将达到6785亿美元。另据易观智库研究报告披露,中国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持续增长,且出境游正在被更多消费者尤其是80后/90后(互联网消费主体)所接受。
海外医疗旅游市场的最早参与者,实际上不是移动医疗公司,而是专业代理机构。比如,获得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的盛诺一家,是国内首家与国外顶级医院建立官方合作的转诊机构。而2014年以来,春雨国际、微医国际、就医160、好大夫在线的移动医疗平台先后进军这一行业。
春雨国际CEO熊娟告诉“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春雨国际从2015年9月平台上线,两月时间内单月交易额就已突破100万人民币。产品分布在美国、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8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国际转诊、远程问诊、海外体检、辅助生育等跨境医疗产品,与近50家海外专业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半年内服务人次超过两百人。
之所以看重这个市场,熊娟澄清说,实际上,中国医疗机构差别主要不是在医疗水平方面,而是境外效果好的靶向药物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慢,且境外的前沿临床路径、人性化的服务流程更有吸引力。春雨国际也不会和传统境外医疗旅游机构产生正面冲突,更多针对的是中产阶层,其用户大约80%的项目费用在5万人民币以内。
除国际转诊、远程问诊这样的严肃医疗之外,春雨国际还提供生育辅助、体检等轻医疗项目。同时,在医学翻译、落地接待等客户服务环节的执行上,春雨国际除拥有自己的境外运营团队外,还开展与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的方式。
目前,春雨国际等移动医疗平台的客源出海,存在以下盈利模式:药厂返佣、国外医院市场推广费、用户服务费。谈及未来,熊娟表示,既要“走出去”也会“引进来”,春雨国际未来还将深度整合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并与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合作,实现真正的国际互联网诊所在中国的落地。
采写 / 梁嘉琳、张皓月
编辑 / 胡涵、何丰
【热文推荐】
新京报重磅推出创投新媒体平台魅客网,网址:www.xjbmaker.com。点击“阅读原文”,轻松报名参与寻找中国创客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