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铀”竟是淄博提炼的
铁山位于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铁冶村西北,金岭铁矿就坐落于此。这里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贡献了宝贵的铀原料。
1904年,德国开始在淄博地区钻探开采。1914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胶济铁路,经金岭入张店,接替德国人特权。日本人于1916年10月在金岭镇铁山试钻勘探矿床,1918年开办金岭铁矿,并动工修筑金岭镇至铁山的铁路支线,次年3月30日,竣工通车。截至1945年,德日控制金岭铁矿达41年之久。1948年,铁山解放,金岭铁矿获得新生。同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工矿部开始着手矿区恢复工作,山东省矿务局金岭镇铁矿建矿,一支100多人的采矿队伍,在野草丛生、一片废墟上开始了矿山建设。他们住茅草屋,睡地草铺,运瓦砾,除杂草,铺道路,清理坑道,抢修巷道……年底,在坑内修复了主要运输通道,在坑外建起了办公室、仓库、厂房。1949年1月,金岭镇铁矿正式生产,1951年11月21日矿区更名为华东工业部金岭铁矿。令金岭铁矿人感到自豪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三局182队,在金岭铁矿001矿区探得品位很高的铀矿,经过124次实验获得合格产品。1960年,金岭铁矿建立了对外保密的“山西铜厂”,开始生产金属铀,对外称“28号产品”。经过严格筛选,由退伍复员军人、党员、基层骨干等组成的铀矿生产队伍成立了,他们就是“铜厂民兵第五连”。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匮乏,材料奇缺,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白手起家,安装设备,调试机器,于1961年1月22日竣工,接着进行试车和试生产。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绽放出美丽的“烟花”,罗布泊象征着荣耀的蘑菇云里,闪耀着金岭铀矿的光芒。这些比金子还珍贵的宝贝,为新中国“两弹一星”的伟业贡献了重要力量。据金岭铁矿矿志记载:自1963年5月6日恢复生产到1974年6月铀矿资源枯竭,“山西铜厂”共生产铀矿石5153吨,获得金属铀3万多千克。
1981年,金岭铁矿荣获全国冶金战线百面红旗,成为全国冶金战线的一面旗帜;1988年被原冶金部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2005年年产量突破200万吨大关,跨入国内大型矿山行列。
2006年6月30日,金岭铁矿召开相关股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议案:通过实施“重组+股改+定向增发”的“三合一”创新型股改方案,成立了山东金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铁矿石资源类上市公司。
在资本市场的风起云涌中,金岭铁矿致力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立足于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提高企业治理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诚信度和透明度,不断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2007年,金岭铁矿被评为“全国十大高成长重组公司”。
2008年,金岭铁矿归属于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年产铁矿石150万吨、铁精粉100万吨,主要产品“铁鹰”牌铁精矿荣获国家金质奖章,是“全国优秀矿山”、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