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7月26日报道
不光是高铁,也不仅是核电,看似传统的纺织服装业,也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开路先锋之一。
“每天都在办公室看地图,看哪个国家有投资机会。”中国最大纺织企业之一的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如是说。曾几何时,在办公室里放一个地球仪,是不少企业酷爱的装饰之一。而今,这个曾经的装饰品已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意指南。
近期,第17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正式召开,借此机会记者走访了多家纺织企业、国外客商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尝试勾勒出一幅中国纺织业全球化布局的路线图。
纺织业出口被东南亚国家挤压
贾森·古,纽约Flyp运动服饰公司的老板。在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现场,贾森与记者进行了交流。
“现在的服装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贾森抱怨说。作为纺织服装业的老兵,贾森在广东省中山市有一家服装工厂。他在纽约市的销售渠道也非常广,客户群中包括梅西百货这样的大买家。
贾森告诉记者,高峰时候他一年的营业额有7000多万美元(1美元约合6.70元人民币),现在已经缩水至3000多万美元。缩水的主要原因,贾森认为是越南、孟加拉等国服装业的快速崛起。“去美国的百货公司看看,你会发现相当部分的服装已不是Made In China,而是Made In Vietnam、Made In Cambodia。”
“我也想通了,纺织服装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生意,产业转移在所难免。接下来我准备转型做一些本地化的生意,比如地产、酒店等,这样挑战会小一些。”贾森表示。
贾森不是唯一感觉被“挤压”的纺织企业主。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达到2838亿美元,同比下降4.9%,整体跌幅高于全国出口1.4%的跌幅。
作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业出口下滑,除了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疲弱的原因外,还有两大迫在眉睫的挑战——
一是贸易因素。2011年欧盟宣布对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实行普惠制,很多东南亚国家“榜上有名”。中国出口服装到欧洲需缴纳12%的关税,而从上述国家出口则可享受免税的优惠,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后者的竞争力。
更令人瞩目的是2015年10月初,包括美国、日本和越南在内的12国就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达成基本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这意味着未来越南对美国出口纺织品和服装将逐步实行零关税,从而刺激该国纺织产能和毛利率的提升。
二是成本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郭巍博士的调研显示,在江苏、浙江、福建等纺织业大省,2010~2013年就业人员的年均工资涨幅分别为18%、16%、17%。除工资的自然增长外,企业福利开支也因人口就业结构改变而出现明显攀升(如食宿、休闲娱乐等开支)。
其他成本同样差距较大。如电费在中国每度是0.65元,而在越南是0.39元,仅为前者的60%左右。此外,越南的用地成本仅为国内的20%左右,企业还能以比国内便宜3000~4000元/吨的价格进口质量更好的美棉和澳棉。
中国纺企国际化布局全面铺开
为直面挑战,中国纺织企业的国际化布局全面铺开。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的纺织服装生产、贸易和产品设计企业超过2600家,积极“走出去”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词。
参加本次纽约展的山东烟台明远家用纺织品公司,三年前就在柬埔寨设立了工厂,目前在当地拥有约200名工人。“东南亚的成本确实比较低,像柬埔寨的工人工资这几年虽然涨得很快,但也只有170美元/月,且不用交保险。”明远家纺总经理陈义亮说。
此外,明远家纺的主要目标市场加拿大,从国内出口要缴纳7.5%的关税,而从柬埔寨出口则是零,这促使明远家纺下决心在今年把柬埔寨工厂的产能扩张一倍。
排名中国纺织出口企业百强榜第一位的上海纺织集团,在“走出去”方面同样大手笔连连。上海纺织集团董事长童继生说,多年来积累的成熟技术和全球营销网络,使得纺织成为中国“走出去”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
目前,上海纺织在缅甸、柬埔寨和孟加拉等国形成了400万件套/年的服装加工能力。2015年以来,上海纺织还联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资10亿美元在非洲的苏丹建设新型纺织产业园,涵盖10万公顷棉花种植和30万纱锭产能,一期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工作阶段。
东南亚、南亚这些低成本区域,并不是中国纺企瞄准的唯一目标。在今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召开的同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中国纺企代表团,还专程考察了美国纺织基地南卡罗莱纳州(以下简称南卡)。
早在2013年,浙江科尔集团就选择在南卡的兰开斯特县开设了中国企业在美国的第一家纺纱厂,投资总额达到2.18亿美元,产品主要销往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人才、临近棉花主产地、进出港口便捷、具有价格相对便宜的土地和能源资源,以及当地政府为吸引外商投资推出的各种优惠政策,是科尔选择南卡的原因。
综合成本方面,科尔集团办公室主任黄国刚算过一笔账,科尔美国工厂一年约生产棉纱3万吨,每吨节省电费450元(南卡电费约0.3元/度)),单单这一块就节省1350万元。同时,美国工厂所用棉花一吨也能节省2500元,按一年耗棉3.3万吨计算,又能节省成本8250万元。人工成本方面,因为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科尔美国工厂每年的工资支出仅比国内多1000多万元。如此算下来,科尔每年还是能省下8000多万元。
“通常人们会认为,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和服装。”美国罗德岛大学纺织业专家陆圣表示,“现在,部分情况出现了逆转。”
有望形成“中国+周边”格局
目前,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年进出口额在3000亿美元左右,在外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随着大量产能向外转移,中国纺织业的前景何在?
“很多人认为纺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成本高企的情况下,未来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其实不然。纺织的产业链非常长,最下游的缝制环节,对劳动力成本非常敏感,会继续向东南亚等区域转移。而上游的研发、设计和原料领域,国内企业的优势依然明显。未来的全球纺织品供应链,有望形成‘中国+周边国家’的格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表示。
陈义亮也告诉记者,虽然柬埔寨劳动力成本不高,但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国内还有很大差距。“不要说研发设计和面料生产,就是连一般的绣花工艺,还是得放在国内进行。”
当然,除了优势,中国纺企的国际化布局还要面临重重考验。
多位企业家向记者表示,一些国家腐败比较盛行。“在很多东南亚国家,腐败已经摆到了台面上,官员像索取小费一样问你要钱。比如一个集装箱给100美元就能过关,这已经成了惯例。”
发达国家虽然不存在腐败盛行的问题,但风险也不可忽视。比如,美元的强势增加了中国企业在美国的生产成本。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短缺也可能会威胁棉花产量,并危及本来就不大可靠的棉花价差。
文化差异更是一个被普遍感知的挑战。在中国,管理人员可以扣迟到员工的薪水。但在美国,不能惩罚迟到员工让中方管理人员感到心烦。类似的情况在东南亚也存在。“别看一些国家经济不发达,他们的工会组织却是异常强大,一旦罢起工来也让人十分头疼。”一些企业家告诉记者。
为应对这些考验,中国纺企正在摸索一套全新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这也构成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由行业龙头企业与东道国政府加强工业园的合作建设,带动国内中小企业“借船出海”,形成抱团和规模效应,以提高产业对外转移的成功率。像明远家纺的柬埔寨工厂,就开在江苏红豆集团的工业园内。
另外,一些海外地区在环保上的高标准,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实现“绿色制造”,并突破发达国家设置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如越南政府就对所有外来企业提出硬性要求,即污水处理系统必须达到A级水平,否则项目申请不予批准。
随着中国纺企走出去的加速和成熟,单纯的外贸指标已不能反映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高勇告诉记者:“很多东南亚国家的纺织业指标上升很快,其中有中国企业的大量贡献。‘十三五’期间,中国纺织行业不再单纯追求出口额的增长,而把重心放在稳定市场份额和优化出口结构方面。”(本报记者发自纽约、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