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份以来,
央企改革ETF(512950)
累计涨幅已经超过17%,远远跑赢上证指数及沪深300基准。
要知道年初以来股票型的收益平均数仅为1.53%,混合型产品的收益平均数是-0.95%,市场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一边是Ai及“中特估”的大涨特涨,另一边是消费、新能源陷入阴跌的负面循环。
“中特估”为何备受市场关注?就仅仅是因为估值便宜吗?当然不是,核心原因是政策支持。
2022年11月21日,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首次被提出,2023年一季度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上,
再次提及特色估值体系:
海外成熟估值体系以股东价值为核心,更看重企业在当前所体现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而建立“特色估值体系”的本质是对海外成熟估值体系进行本土化,引导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兼顾股东、员工和社会价值,将盈利和现金流以外的国家战略、政策导向、社会责任等外部因素纳入综合考量,从而为落实国家战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
1)市场历来的超级大行情基本都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比如2008年的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直接带动了后面的建筑材料及有色金属行业为主的周期性上涨,再比如2016年提出的引导市场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再比如之后的新能源、半导体、光伏等产业。
2)当下的大环境需要一波持续性的上涨行情,因为市场不能更差,也不能更差了,数据层面PPI和CPI数据的走弱现象类比2013年的通缩,尽管数据层面上还有些差距,但居民部门的消费意愿下滑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所以,“中特估”的上涨不仅仅是对相关企业估值失衡的修复,也承载的是支撑市场赚钱效应的核心推动力。
01.消费需要契机
为什么不是消费呢?因为消费几乎扎堆的都是头部公募以及外资机构,对市场的波动相对理性,对宏观环境上的复苏更细节于数据,
说白了消费要真正的走好,必须是宏观层面上有强劲的复苏预期,
或者居民部门的收入、消费意愿上有强劲的预期。
比如2013年,CPI平稳PPI工业价格指数一路下滑,宏观层面陷入负面循环,之后提出地产去产能,并且于2014年4月推出PSL(一般抵押补充贷款),其实就是救市(地产)。
数据来源:ifind
根据ifind数据显示,PSL规模从2015年的6459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59万亿的历史高点,这一阶段也是各地商品房价格上涨最为迅猛的阶段,由于商品房价格的全面上涨,居民财富实现了快速增值,再加上2016年之后股市核心资产抱团的长牛,
居民财富效应陷入收入增长-敢于消费-企业盈利增长-收入增长的正向循环。
PSL:是央行的一种再贷款工具,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投放高能货币,也可以通过再贷款利率引导货币政策的中长期利率,优势是利率一直维持在3%以内,给了银行较大的动力将流动性引入实体经济中。
所以2015年之后,市场关于消费提到更多的是消费升级,产品结构性涨价,而自2020年以来,市场似乎更多的在说消费降级,其实本质原因是股市、房市的下跌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导致家庭支出下滑。
所以消费的真正启动必然是市场上涨一段时间之后,所以市场不能再跌,而且还要持续走强,这样由市场持续繁荣形成的财富效应,居民实际收入增加,以及大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景气预期的逻辑才会跑通。
02.中特估的意义
从市场博弈的角度来看,由公募抱团的白马行情自2021年结束后一路下行,再加上增长预期不够清晰,导致赚钱效应低迷,以及新能源抱团的瓦解,能承载大资金且能带动指数上涨的,而且还能符合机构选标逻辑的,也就只有过去那些一直疲软的中字头大权重。
首先是分红稳定,因为这些公司大多数都在行业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有绝对的议价权,赚钱能力相对稳定。
其次是估值偏低,如果按照美股的那套估值逻辑,传统基础设施的估值必定不高,
但现在提出中特估,实际就是要对这些企业的估值重新定价。
比如银行板块,大部分一直都是破净状态,如果以PB=1的标准来进行估值修复,那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以工行为例,2022年全年的归母净利润是3604.83亿元,分红1081.69亿元,上市以来A股分红9860亿元,股息率在6%左右,即投资100万能拿到6%的现金分红。
实际上国企价值重估,也有利于经济的正向增长,因为国企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以及战略性发展的投入。
03.细节到策略
市场全面走强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需要较强的赚钱效应,所以从央国企开始的行情之后也会轮动到地方国企,实现全面轮动,涉及到的标的比较多。
从银行到电力,之后可能是煤炭这些股息率较高的行业,选标的不如直接选组合,
比如2月份ChatGPT大火当时推荐的是人工智能AIetf,之后也确实走了一波主升浪行情,央企改革可以看看央企改革ETF(512950)华夏中证央企ETF联接C (00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