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粮价影响较小
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粮价影响较小 更新时间:2010-8-14 0:03:26 近日,有媒体称“全球粮价高涨潮流席卷中国,局地可能现抢购”,“这轮以小麦为首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将向玉米、大豆市场传导,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将继续上升,国际粮价上涨可能会传导到中国粮食市场”。针对这种担心,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请他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一解答。他认为,目前没有出现国际市场粮价的全面上涨,即使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涨幅较高,也不会对国内粮价造成明显影响。 问:7月初以来,由于俄罗斯等主要小麦出口国遭遇严重干旱灾害,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玉米、大豆价格也有所上涨。请您介绍一下当前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情况。 答:我们注意到近期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也非常关注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的影响。从国际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看,目前国际市场粮价全面大幅度低于国内市场,即使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小麦价格涨幅较大的情况,也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造成明显冲击。 据监测,今年上半年,芝加哥市场小麦、玉米期货价格和泰国大米现货FOB价分别为每吨177美元、143美元和496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3.3%、7.2%、12.8%。6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米现货价格比国内批发价格每吨分别低880元、1060元和660元左右。 受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地区持续干旱等因素影响,市场预期全球小麦将减产,导致7月份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另外,市场担心欧洲和美国农业主产区高温天气可能造成玉米和大豆产量下降,玉米、大豆价格也有所上涨。芝加哥市场最近交割的小麦、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分别为每吨207美元、148美元、371美元,比上月分别上涨25.6%、8.1%、6.4%。同时,受市场需求不旺、库存充足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有所下降。与7月初相比,目前泰国大米现货FOB价格下降约4%。 据我委测算,7月份,国内小麦、玉米、大豆批发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每吨高695元、1005元、813元;国内晚籼米批发价格比品质接近的越南大米每吨高692元;国内粳米批发价格比品质接近的泰国大米每吨高695元。 问:既然当前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在您看来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尚不构成对国内粮价上涨的推动力。但国际市场价格会不会继续大幅度上涨?对此,您如何看待? 答:这轮粮价上涨主要是由近期市场炒作题材增多、炒作加剧引起的。虽然部分小麦主产国因灾减产,但全球小麦产需仍能够保持基本平衡,且库存水平较高,加之玉米、大豆、大米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随着近期市场炒作因素的逐步消失,价格水平可能回归到供求基本面上。 第一,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供求总体平衡,不具备大幅涨价的基础。据美国农业部7月份报告预计,除当年小麦产需基本平衡,略有缺口外,玉米、大米、大豆均库存充裕,供大于求。2010/11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6.61亿吨,需求量为6.67亿吨,产需缺口约0.06亿吨,库存为1.87亿吨,库存消费比为28%,高于正常水平。玉米、大米、大豆供求平衡,略有盈余。2010/11年度全球玉米产量8.32亿吨,需求量8.31亿吨,库存1.41亿吨;大米产量4.59亿吨,需求量4.52亿吨,库存0.97亿吨;大豆产量2.51亿吨,需求量2.48亿吨,库存0.68亿吨。 第二,目前国际市场粮价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这次价格上涨属恢复性价格上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国际市场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均高位运行,之后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目前虽在低位上有所回升,但远低于2008年之前的水平。与年初相比,8月10日芝加哥小麦期货价格上涨25%,芝加哥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和泰国、越南大米现货价格则分别下降6%、1%和27%、28%。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高点相比,8月10日芝加哥期货市场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和泰国、越南大米现货价格分别低46%、48%、38%和57%、63%。 我们已经注意到,最近小麦期货价格开始回落了。与7月初相比,8月5日芝加哥期货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约60%;最近几天又出现较大幅度回调,8月10日比8月5日下降了12%。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国际粮价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 问:谢谢您的分析,但在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放缓、流动性仍然充裕的条件下,由于货币因素、炒作因素叠加,加剧了各方面对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可能性的担忧。那么,如果国际市场粮价真的出现了大幅度上涨,会对国内造成什么影响? 答:您说的很对,尽管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还是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这里我要说几点看法,一是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基本平衡,除大豆外国内各主要粮食品种都能自给,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是有限的;二是近年来国家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目标是促使国内粮食价格稳步、小幅上升,这个态势不会因国际市场的冲击而中断。 一方面,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关联较小。我国小麦、玉米、稻谷产需基本平衡,进口量很小,不足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主要粮食品种能够自给自足,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基本不受国内市场的影响。例如,2007年-2008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小麦、玉米价格最高上涨一倍左右,大米价格最高上涨两倍左右,同期国内小麦、玉米、稻谷价格涨幅分别为9%、21%和14%。2008年下半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年底小麦、玉米、大米价格均比上半年最高价位下降一半左右,而同期国内粮食价格除玉米外均保持了基本稳定、稳中略升的态势,2009年1月与2008年7月相比,国内小麦、玉米、稻谷价格涨幅分别为4%、-16%和2%。 另一方面,国内各项调控政策发挥了明显作用。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直接补贴、进出口调节等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体系,其政策目标是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避免大起大落。这在2007年以来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在粮食连续6年增产的基础上,今年夏粮又取得好收成,与上年基本持平;小麦产量超过上年,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促使粮食稳产增产,保障农民增产增收,是保障国内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应对国际市场冲击的坚实基础。 问:最后,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以来国内粮食市场的价格情况,以及对下一步走势的预测? 答: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粮食价格继续保持了稳定上升态势,下半年粮食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但要高度关注国内气候条件极端异常,农业灾害多发频发,对粮食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认真落实国务院近期关于稳定秋粮生产的政策部署,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工作重点,并做好防范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据我委监测,今年上半年,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2.3%。粳稻、玉米价格上涨较多,新麦价格高开且上市初期涨势较快。7月份,多数地区新麦收购价格趋于平稳,前期涨幅较高的粳稻收购价格在国家调控作用下略有回落;籼稻、玉米收购价格继续上升但升势趋缓,大豆收购价格略有下降。 初步统计,秋粮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400多万亩,但考虑到受年初普遍低温、夏粮和早稻收获时间推迟等影响,各地秋粮播种普遍推迟,下半年气候情况还不确定,加之农民改种单产相对低一些的早熟品种,可能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占全年粮食产量2/3左右的秋粮生产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国家高度重视稳定秋粮生产工作。8月1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抗灾救灾、施肥、预防病虫害、农资种子供应等一系列进一步支持晚稻及秋粮生产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水平,下半年我们有能力做到继续保持粮食价格稳定、小幅上升,在促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为稳定今后的粮食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