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近一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近期有望进一步扩容。《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监管层确定的首批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银行以国有大行为主,第二批试点银行将扩容至部分大的股份制银行和个别城商行。部分新入围的试点银行已经在储备新的证券化产品,这些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既包括对公不良贷款,也包括个人不良贷款。
随着我国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的持续下滑,此前曾停摆约八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于去年初重启。2016年2月,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和招商银行6家银行获得首批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资格,总额度500亿元。去年年内,第一批6家银行共发行14单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额为156.1亿元。“试点扩容之后,总额度应该还在500亿之内。”一位了解情况的业内人士说。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首批试点银行以国有大行为主。参与了多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陶坚表示,国有大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持续发行方面的能力非常突出。实际上,不良资产证券化在资产筛选、尽职调查、价值评估、交易结构论证及最终销售定价等各方面所需要的时间远多于正常类贷款的证券化,且过程复杂性也更高。因此这种持续发行能力实际上也正是国有大行在特殊资产管理、协调规划和处理能力优势的体现。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分析师刘东亮表示,增量较多有可能是由于部分城市优惠房贷利率取消前,居民突击购房。
不过,若从结构上分析,1月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额占人民币贷款增加额的比例为31%,占比较去年全年降低了14%,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表明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成效初显。杨跃也表示,近期主要金融机构已开始陆续收缩房贷规模,多管齐下的监管政策效果将会逐步发挥,2017年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有望得到明显改观。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创历史新高。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从结构看,在信贷同比少增的情况下,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大幅增长,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从存量看,2017年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59.6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与上年13%增长目标接近,总体平稳。
刘东亮表示,表内外融资大增虽有年初银行集中投放的因素,但均指向实体和居民需求强劲,有利于上半年经济延续企稳势头。不过面对融资高增局面,又叠加年初通胀处于年内高位,央行货币政策显然有理由继续维持中性偏紧,未来可能会继续提高MLF和OMO利率,但操作利率的提高更多是指向金融去杠杆和防风险。(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