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舆论”化是把双刃剑
决策“舆论”化是把双刃剑 更新时间:2010-6-6 0:01:41 一段时间以来,新闻舆论披露重大事件不断,如富士康事件,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紫砂电饭煲事件等。这引发了决策层的高度关注,并推动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我们认为,舆论引导和推动决策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对于权力的监督和公平的弥补至关重要。但同时,决策“舆论”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舆论放大和炒作可能会造成不当的引导决策甚至决策的失误。 从本质来说,舆论也是一种资源,体现的是话语权和舆论权。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传播更多的反映民意的观点和呼声,形成一种舆论影响,推动舆论的平民化,进而推动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将此种舆论影响纳入决策参考变量中。这改变了过去的舆论语调,使得平民阶层能够更多地分享社会舆论所带来的权益。如此次富士康事件,正是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才推动全社会形成一种舆论潮流,促使政府对富士康施压,使得富士康进行自我矫正,负起更多责任。 不过,舆论的平民化也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媒体的炒作和放大效应。互联网讲究的是点击率和传播性,如果将一个事件放大三倍,能带来10倍的点击率和3倍的广告投放,那么互联网会极为轻松地作出有利于自己点击率和广告额的选择,而较少关注事件的真伪及事件传播后所产生的舆论影响和后果;二是由于舆论传播和生产的门槛降低,必然导致现代舆论产品生产的劣质化、情绪化和庸俗化倾向。两者综合用力,可能形成一个浮躁的决策舆论环境,造成决策的“舆论”化倾向。 在经济政策中,舆论影响决策更为明显。资本市场是一种预期的集中体现,它提前反映了经济政策变化和宏观经济走势。决策部门必须参考这种预期进行决策,否则会造成金融市场秩序的紊乱,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经济决策把人假设成为理性“经济人”,但是,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和心理往往受到环境舆论和市场氛围的影响。换言之,如果一个舆论引导预期正确,则为经济政策的出台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一个舆论引导预期错误,那么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政策效果。 以通货膨胀为例,当前物价处于温和通胀。但是,一旦公众通胀预期形成,公众舆论争相报道炒作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会争相抢购,而商家会囤货待售。在这种环境下,理性人也会变得盲从,形成“羊群效应”,在局部形成供不应求,物价不断上涨,通胀预期得以自我实现。粮食和食品价格的上涨不仅影响通胀,更加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由于通胀上升,加息还是不加息,宏观决策再次面临两难。所以,这种舆论的推动预期自我实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 如何回避决策“舆论化”的弊端呢?首先,在方向上应该进行引导,应该建立倡导严肃、客观和公信力的舆论宣传环境,避免浮躁单纯追求商业轰动效应的舆论倾向;二是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应该重视、参考舆论,但同时更应该保持独立性,根据客观数据和事实进行决策,而不是完全受舆论影响和引导。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