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赔偿准备金睡大觉信托业界:不知如何动用
行业景气度明显下滑,风险项目此起彼伏,近300亿信托赔偿准备金依然分文未动。截至2020年二季末,信托赔偿准备金高达296.01亿元,同比增长11.12%,环比增长0.21%。
然而,如此规模的资金目前只能存放于银行或者购买国债,愈发成为一种资源浪费。
多位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信托百佬汇记者表示,信托赔偿准备金一直躺在账上睡大觉与动用流程不明有关。此外,一旦信托公司动用赔偿准备金,便意味着承认自己违反信托目的、违背管理职责或管理信托事务不当,这使得他们只好寻找变通途径处理兑付危机。
信托赔偿准备金持续增长
按照《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每年应当从税后利润当中提取5%作为信托赔偿准备金,但该赔偿准备金累计总额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20%时,可不再提取。
近年来,随着信托公司盈利水平提升,行业赔偿准备金也大幅增长。
来自中国信托业协会的官方数据表示,截至2020年二季末,信托赔偿准备金已达296.01亿元,同比2019年二季末266.38亿元增长11.12%,环比一季末295.39亿元增长0.21%。信托赔偿准备金占所有者权益比例从2019年二季末4.45%提高至2020年一季末4.56%。
然而,由于相关规定限制,近300亿信托赔偿准备金收益十分之低。
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赔偿准备金应存放于经营稳健、具有一定实力的境内商业银行,或用于购买国债等低风险、高流动性证券品种”。
另一方面,随着行业景气度下降,信托项目风险屡屡发生,行业不良率逐步升高,个别信托公司甚至已陷入经营困境。作为防范信托业务风险的赔偿准备金,从诞生之日起就躺在账目上睡大觉,未曾动用。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末,信托业资产风险率为3.02%,较2019年末提升0.35%;但环比增幅较2019年末的0.57%下降了0.22个百分点。从风险项目数量和风险资产规模的环比变动来看,2020年一季末,信托业风险项目个数为1626个,环比增加79个,增幅为5.11%。2020年一季末,信托行业风险资产规模为6431.03亿元,环比增加660.56亿元,增幅11.45%。从同比来看,2020年一季末信托项目数量和风险资产规模同比增幅分别为61.63%和127.20%。
赔偿准备金动用之难
为何信托公司不愿动用信托赔偿准备金?一位不愿具名的业界观察人士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信托公司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提取赔偿准备金的要求,但没有特别明确的使用要求——诸如赔偿准备金的使用情景及流程等均不清楚。
二是信托公司处置信托风险时,更倾向于使用表外的方式处置,不愿意动用表内资产,造成净资产损失。
三是动用赔偿准备金意味着信托公司存在未尽受托责任的问题,对于声誉有影响。
北京一家中型信托公司高管也向记者表示,动用这笔钱就等于向投资者公开承认刚兑,大家都不愿意承认,就偷偷摸摸地通过其他科目解决了。
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从事信托投资业务的金融企业,应按本年实现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信托赔偿准备,用于弥补亏损,不得用于分红、转增资本”,至于具体用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从事信托业务时,使受益人或公司受到损失的,属于信托公司违反信托目的、违背管理职责、管理信托事务不当造成信托资产损失的,以信托赔偿准备金赔偿”。
实际上,界定信托公司是否违反信托目的、违背管理职责、管理信托事务并非易事。
一家中型信托公司研发部门负责人表示,信托公司是否因未尽责造成信托财产损失,需要司法机关认定。如果法院认定信托公司未尽责,应当赔偿损失,理论上是可以用信托赔偿准备金的。“但是,相关规定很少,什么情况下用?怎么用?只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一条使用情形,还是太粗略了。”
上述研发部门负责人还表示,信托公司经营情况良好的时候,即使需要赔偿,信托公司自有资金也有这个实力。一旦出现问题,尤其是大额兑付危机,这笔赔偿金也是杯水车薪。“根本上还是信托类贷款业务模式的问题,信托公司做的业务是承担信用风险的,而赔偿金只是为赔偿操作风险准备的。”
另有业界观察人士表示,目前来看,信托公司存在赔偿准备金、信托保障基金等多种保障投资者权益的举措,但是这些举措实际应用都不理想,浪费了资本资源,有必要进行整合,或者按照资管新规要求,提取风险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