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历史性成就十三五助力中国登顶百年目标实现千年梦想

频道:常见问题 日期: 浏览:0

八大历史性成就!“十三五”助力中国“登顶”百年目标、实现千年梦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在时间节点上是一致的,可以说,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任务,也就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我们使用“目标一致性”方法,根据国家统计局以及其他部委公布的最新相关数据,对国家“十三五”规划七大主要目标和25项量化指标的实施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分析进展滞后的目标与指标。

总体来看,“十三五”规划前4年的总体进展符合预期,经济社会发展4个方面25项主要指标大多数达到了预期,总体完成率较高,基本上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基于2019年数据,3项预期性指标滞后于进度,2020年目标难以实现。这3项指标分别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新增用地规模目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大冲击,这在客观上为“十三五”规划收官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例如,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但已非常接近预期目标。总体而言,鉴于“十三五”时期受内外部发展条件的制约,“十三五”规划所取得的成就非常卓越,取得了全方位的进步,实现了预定发展目标。

“十三五”前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标志性成就,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突出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

“十三五”GDP总量=“十二五”的1.5倍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具体地讲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6.5%以上。实际执行情况是从2015年的7.0%下降至2019年的6.1%,2016-2019年平均增速为6.7%。考虑到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2020年GDP增速下降至2%-3%,“十三五”时期GDP平均增速可能在5.7%-5.9%之间,是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增速较低的时期。需要说明的有以下6点:

一是我国已进入中高收入水平阶段,必然伴随着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随着服务业占GDP比重的不断上升,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也在客观上要求“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关于“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各地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再仅仅是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而是转变为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

三是有助于实现主要指标相互平衡,更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

四是有助于实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前4年人均GDP年均增速为6.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年均增速为6.5%c,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为6.6%。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相对美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从2015年的18.9%提高至2019年的23.4%,平均每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五是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增速在2.9%,也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趋势,既具有互动性,也具有同步性。

六是2019年底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更直接地冲击我国经济增长。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率下行,但是中国经济总量基数巨大,新增规模越来越大,“十二五”时期GDP总规模为295万亿元,2016-2019年已经达到349万亿元,估计到2020年末五年总规模达到450万亿元左右,相当于“十二五”时期的1.5倍左右,实际增长1/3左右,这是中国能够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经济韧性所在,更是中国巨大经济规模的独特优势。

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三新”经济成支柱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要求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50.5%上升至2019年的53.9%,但2020年达不到56.0%的预期指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53.0%提高至59.4%,成为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构建国内消费服务市场的主动力。

作为世界第一大农业生产国,我国农业增加值占世界总量比重,2018年高达29.1%,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6.6亿吨以上,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和消费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稻谷、小麦库存充足,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市场总体平稳。

“十三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涌现,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大大促进了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固定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提前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分别达到95%和97%,成为世界最大规模数字用户社会,数字经济迅速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全社会。

基本实现工业化,世界制造业最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十三五”前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6.2%,年均增速为6.0%,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34.1%降至2019年的32.0%,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4.16万亿美元增到2019年的5.22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从2015年的19.7%上升至2019年的22.1%,相当于美国2017的1.63倍。按照现价美元统计,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2015年的26.2%提高至2019年的28.3%,相当于美国2017年的1.77倍。

从全球工业体系的地位来看,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不断迈向中高端,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成为世界最大的高技术出口国。2017年我国高技术出口额占世界比重为24.3%,2018年中国相当于美国高技术出口额的4.68倍。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我国国际竞争力仍然在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世界高技术出口大国地位更加巩固。

在推进工业化战略方面,“十三五”时期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取得了重大进展,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均取得明显进展。从我国工业发展的内涵来看,在相继完成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五化”融合新趋势,率先发动主动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的有效推动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有效解决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突出性问题,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从2016年的11.36万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14.81万亿元,名义年均增速为14.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5.8万亿元,相当于GDP之比为36.2%;2016-2019年,数字经济连续4年维持15%以上的名义增速,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8个百分点。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充分彰显了其强大的创造就业的能力,为新增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显著高于同期全国城镇总就业规模增速。

中国将引领世界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物联网、共享经济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而深刻地改变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消费、教育、出行等方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数字经济全面提速,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文娱、在线医疗、电子政务等需求高涨,各地依托大数据,提前布防和分类施策,助力疫情精准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新兴服务业都以较快速度增长。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3.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2.9%。信息消费服务已经成为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猛、辐射最广泛的新兴消费领域之一。2018年,信息服务业同比增速30.7%,为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5的33.1万辆到2019年突破120万辆,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达132.2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5.8万个,数量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世界下一代绿色汽车产业的创新者引领者。

基础设施现代化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1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3.5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全国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14.9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覆盖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超过6600公里,成为全球开通地铁城市最多、客运量最大的国家。民航运输机场达237个,旅客运输量6.6亿人次,近90%的人口在直线距离100公里的范围内享受航空运输服务。电力基础设施居世界前列,截至2017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达到68.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7圈,2019年我国特高压线路长度达到28352公里,居世界首位。我国铺设的光纤线路长度从2015年的2486.3万公里提高至2019年的4750.5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从57709万个上升至91578万个,均居世界首位。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19年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同比增长4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18年的6.7%增长至9.9%。我国率先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建设和场景应用,已遥遥领先美国和欧洲。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技术装备等重要指标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在重新塑造我国城乡、区域等空间经济地理格局,成为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支撑。

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达到45%的核心目标,这意味着年均转户1800多万人。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39.90%提高至2019年的44.38%,提高了4.48个百分点,城镇户籍总人口从2015年的54847万人提高至2019年的62134万人,增加了728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822万人,创下历史新纪录。我国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56.10%提高至2019年的60.60%,城镇总人口从2015年的77116万人提高至2019年的84843万人,新增加7727万人,平均每年新增1932万人,相当于世界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的23.8%,是世界规模最大、速度较快的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差距趋于缩小,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8年97.1%的建制村通了客车;农村地区有99.9%的户所在自然村通公路,实现了“县县通公路”;通电的村占比99.9%,安装有线电视的村占比98.1%,95.7%的村通宽带互联网,超过1/4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91.3%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0.8%的乡镇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四好农村路”建设长效机制正在形成。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吸引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旅游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这是典型的城乡居民直接转移支付,也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新来源,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迈向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内需成为最大动力

我国是世界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5-2019年,名义最终消费支出从37.2万亿元提高至55.1万亿元,占世界最终消费支出总量比重从2015年的10.8%提高至2018年的12.1%,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内消费市场,但还有大幅度提高的空间。这是中国保持中高速增长、抗击疫情的国内消费的重要支撑。

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第一商品消费大国。我国零售市场迅速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30.1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41.2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7%,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零售市场。中国进入国内旅游高增长阶段,旅游成为重要支柱服务业。国内旅游人次从2015年的40.0亿人次上升至2019年的60.1亿人次,全国旅游总消费从2015年的3.42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73万亿元,2018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4.1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51%,成为世界最大的、发展最快的国内旅游市场。

我国是世界国内投资支出最大的国家。名义资本形成总额从2015年的29.8万亿元提高至2019年的42.9万亿元,增加了13.1万亿元。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资本形成总额2015年为4.782万亿美元,2018年达到6.085万亿美元,占世界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从24.7%提高至26.8%,相当于美国比重的1.41倍。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还会更高,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内投资市场,这是中国保持中高速增长、抗击疫情的投资基础性条件。

创新指数位居前列,加速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

我国对科技的认识经历了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过程。“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科技进步率作为核心指标,提出从2015年的55.3%到2020年的60%的预期性目标,到2019年已经达到了59.5%,是统计期间最高的年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的总目标和量化指标,除了个别指标未能达到之外,其他主要指标均超过预期目标,实现了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总目标。

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创下历史新纪录。我国研发投入规模居世界前列,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21万亿元,相当于2015年的1.56倍,年平均增速为11.4%,高于同期名义GDP年均增速。研发经费支出与GDP之比从2015年的2.06%提高至2019年的2.23%,已超过欧盟的2.18%,但“十三五”前4年仅提高了0.13个百分点,未能达到2.5%的预期目标。我国从事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5年的376万人年上升至2019年的461万人年,仍保持世界第一。实现了“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其中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科研机构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国家组织实施了十几个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研发支出投入和研发人力资源投入增长直接促进了研发产出高增长,使我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19》报告显示,中国排名提升至第14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

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跃居世界第一。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40.1万件,2018年占世界总量比重的60.7%,发明专利授权量为45.3万件,2018年占世界总比重的30.4%,其中企业占60%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6.3件增加到2019年的13.3件,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到2019年底,有效专利达到972.2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84.5万件达到2019年的186.2万件。2019年我国共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为58990件,同比增长10.6%,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量比重的21.10%。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

国内发明专利质量稳中有进。2018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平均权利要求项数为8.3项,比2017年提高0.3项;截至2018年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为6.4年,比2017增长0.2年。2019年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缩短至4.5个月。我国已是世界审理知识产权周期最短的国家之一,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公信力、吸引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正在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联合公告显示,2018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为10709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6%。涉及七大类相关产业:新装备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新材料制造业、医药医疗产业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环保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我国在世界上已经形成知识产权新优势。我国本国居民商标申请数占世界总数比重从2015年的45.0%提高至2018年的61.9%。2019年中国商标申请数为783.7万件,商标注册数为640.6万件。截至2019年底,我国有效注册商标量2522万件,平均每4.9个市场主体拥有一件注册商标;马德里商标有效注册量3.8万件,跃居世界第三。

我国成为世界知识产权对外开放大国。2019年,国外在华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5.7万件;2018年国外在华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占世界总数的17.5%,居世界第二位,居美国之后。2019年,国外在华商标申请量达到25.5万件,相当于美国的2倍。这表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已经成为吸引世界最大知识产权注册的所在国,是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更加规范化、便利化、法治化,中国还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国内技术市场国家之一。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从2015年的9835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2398亿元,与GDP之比从1.43%提高至2.26%,超过了研发支出与GDP之比,正在形成研发产业或知识产权产业的投入与产出良性发展机制,也形成了强大的更加开放的国内技术创新与开发市场能力。

我国是世界最大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国家之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支出总额从2015年的220亿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358亿美元,居美国之后,是日本支出的1.65倍,占世界比重的8.4%。相比之下,中国还是知识产权收入的小国,2018年仅为55.6亿美元,仅占世界比重的1.5%,与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未来开拓国际知识产权市场还有很大潜力,是中国知识产权国际收益的重要途径。

我国重大科技成果集中涌现。国家安排了面向2020年重大科技专项、前沿技术项目和基础科学等,实现重点科技创新跨越,进入世界前列。“十三五”是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丰收时期,高达21项。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2017-2020年航天发展占世界的30%,成为航天发射强国;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建成启用;首颗地震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升空;极具科技难度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充分反映了我国利用新型举国体制,加速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

建设世界网络强国基础迈上新台阶。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从2015年的92.5部/百人上升至2019年114。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44928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41740万户,占比达到93.2%,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1220亿GB.2018年,全国4G基站总数达到372万个,4G用户总数达到11.7亿户,渗透率超过70%。2019年成为5G商用元年,全国已开通5G基站12.6万个,2020年将成为中国5G基站建设的爆发元年,引领世界5G潮流。截至2019年底,我国光缆线路已达4750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稳居世界第一,全国光网城市全面建成。

基础前沿加速赶超。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均为世界第二,自然指数跃居世界第二。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研发创新中心之一,与欧盟、美国并驾齐驱,2019年科技论文发表量为52.8万篇、52.4万篇、42.3万篇。

我国创新指数大幅度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创新指数,以2000年为100,该指数到2018年已提高至212.0,相当于2000年的2.12倍,年均增速4.3%。Atkinson&Foote通过对36个创新指标的考察发现,中国所有的这些指标都在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其中部分领域甚至领先美国,还认为,人类历史上从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政府这样大力推动创新经济。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14位,中国已经确立了作为创新领先者的地位,在专利、实用、新型、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和创意产品出口等重要指标上均名列前茅,已经进入全球创新的领导者行列。实现到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实现历史性跨越式的发展。

总之,中国立足科技强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加强培育自主创新,实现快速科技追赶,布局尖端领域,加速从世界制造大国到世界制造强国,进而到世界技术创新中心、科学创新中心转变,正在走出一条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强国之路。

5000多万人脱贫,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2015-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6.5%,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5.9%,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6.6%,后者增速高于前者0.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359元和16021元,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从2015年的2.73倍降至2019年的2.64倍。按五等分分组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2019年20%的低收入户年收入增长率高达9.0%,但仅为7380.4元,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的相对差距仍然很大。

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首次超过2万元,按购买力平价转换因子系数计算,相当于5217国际元,每人每日支出为14.3国际元;2015-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6.1%,其中城镇为4.8%,农村为7.7%,后者增速高于前者,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从2.81倍减少至2.55倍。

全国居民消费支出从2015年的26.6万亿元提高至2018年的34.8万亿元,占GDP比重从38.0%提高至39.4%。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从2015年的6.481万亿国际元提高至2018年的8.377万亿国际元,占世界比重从10.6%提高至12.3%。但是,这个比重仍然显著低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这也意味着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已属于富足型。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5年的30.6%降至2019年的28.2%,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9.7%降至27.6%,农村居民从33.0%降至30.0%,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即从富裕阶段跨进富足阶段。全国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40.2%提高至2019年的45.9%,成为我国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微观基础,也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基础。

城乡居民居住面积和主要耐用消费品达到较高水平。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0平方米,已经接近或达到许多发达国家人均水平。主要耐用消费品的家庭普及率中,移动电话、空调、彩色电视机、电冰箱超过100%,家用汽车普及率从2015年的30.0%上升至2019年的43.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7.3平方米,主要耐用消费品的家庭普及率中,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超过100%,家用汽车普及率从2015年的13.3%上升至2019年的24.7%,加上摩托车普及率的55.1%,外出机动性比例可达到79.8%。到2018年,全国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1841万套,已接近2000万套的目标,完成率达92%。农村居民环境和公共服务继续改善,到2019年全国有84.5%的农户所在社区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有94.2%的农户所在社区垃圾能够做到集中处理,有87.2%的农户所在社区有卫生站,有98.5%的农户所在社区通宽带。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按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现行标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至2019年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7%下降至0.6%;现行标准下9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4%的贫困县实现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累计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3.5万亩、住房260余万套,可安置947万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67元,相当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2.2%。按世界银行购买力转换因子系数计算,相当于每人每日8.9国际元,明显高于每人每日5.5国际元的高国际贫困线。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3456万人,占农村人口比重的6.3%,这成为后小康时代减少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重中之重。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趋于缩小,特别是通过开展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举措,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等,实现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与发达地区、富裕人口的互利共赢。

城镇新增就业创下历史纪录。2015-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5318万人,年均增加1285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已提前实现5000万人的规划目标。调查失业率符合预期目标,2019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h,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15年的4.1%降至2019年的3.6%。国际劳工组织估计,2019年我国失业率为4.4%,低于世界4.9%的失业率,属于世界上就业人数最多的国家,还属于世界上实现充分就业的极少数大国之一。全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达到高峰,2019年达到2907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数比重的37.4%,其中本地进城务工人员人数为11652万人,占比为40.1%,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占比为59.9%。进城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为3962元,年收入达到4.75万元,相当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97倍,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50%以上。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15年的2.92万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3.70万亿元,占GDP比例持续保持在4%以上,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8%。各类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跃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学前毛入园率达到了81.7%,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到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87.0%提高至2019年的89.5%,进入高度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40.0%提高至2019年的51.6%,进入50%以上的普及化阶段,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才资源。2019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914.9万人,在校生3031.5万人,毕业生758.5万人,在学研究生286.4万人,毕业生64.0万人。2018年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83万人,其中女性学生入学率从2015年的49.5%上升至2017年的56.2%。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就业人员,每年向社会输送800万专门人才、600万技术技能人才。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高校在全球位次整体大幅前移,近一百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已经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中国大学军团。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水平不断提高。2016-2018年3年累计培养在华外国留学生143万人次,吸引学成回国留学人员140万余人次,合计在280万人次以上。教育公平不断提高。80%的随迁子女接受流入地公办学校的义务教育,资助困难学生4.3亿人次,累计7000亿元,每人次接受资助1627元。

健康中国取得重要进展。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76.34岁提高至2019年的77.3岁,已高于高人类发展组平均水平的76.0岁。婴儿死亡率从2017年的6.8‰下降到2018年的6.1‰,提前实现2020年目标,已接近高人类组平均水平的5.2‰。孕产妇死亡率从2017年的19.6/10万下降到2018年的18.3/10万,已接近2020年18/10万的目标。中国政府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全国合计420亿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降低并统一起付线,报销比例提高至60%。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2019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3.6万个、54.2万个行政村共设62.1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卫生人员规模达144.1万人,平均每村村卫生室人员2.32人。201年全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二孩占比保持在5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15年的4.96‰降至2019年的3.34‰。总人口进入高峰平台期,从13.75亿人增长至14.00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从18.7%降至18.3%。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受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迅速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到5月底全国治愈出院病例76603例,治愈率达到94.3%,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全部由医疗保险和政府财政承担。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能够在几个月内有效控制疫情,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生产,保证复工复产复市复学,实现GDP增速从第一季度负增长到第二季度正增长,没有出现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的技术性经济衰退,为基本实现“十三五”规划经济社会目标任务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开启“十四五”规划创造了前提条件,充分显示了我国经济系统的坚强韧性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能。

平安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安全生产明显改善,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从2015年的66182人下降至2019年的29519人,下降55.4%。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从0.162人下降至0.083人,下降76.5%。交通安全绩效不断提高,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从2015年的1.63亿辆上升至2019年的2.54亿辆,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从2.1人下降至1.8人,下降14.3%。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新成效,2019年全国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较近5年均值分别下降25%、57%和24%。

生态恶化基本遏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的基本自然国情就是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有限,为此,“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采取硬措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总体来看,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全民生态环境意识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初步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构建世界最大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加强和完善节能减排工作,节能降耗取得重要成效,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从2015年的43.0亿吨标准煤上升至2019年的48.6亿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长了13.0%,年均增速3.1%,能源消费增长弹性系数降至0.470。“十三五”时期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约13%,符合“十三五”规划进度要求。能源消费结构继续呈现绿色化,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8.0%提高至23.4%,非化石能源占比从12%提高至15.3%,煤炭消费占比从63.7%下降至57.7%,减少了6.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减少1.2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成效显著,已经进入煤炭消费高峰平台期,从27.38亿标煤增加至28.04亿标煤,年均增速降至0.6%。

电源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生产国,实现了能源发电结构的绿色转型、低碳转型。非煤炭发电装机容量占比从34%达到40.8%,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7亿千瓦,占全球的1/3。到2019年,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全部发电量的27.7%,电力生产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86%,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89%,粉尘排放量下降85%。能源生产的绿色转型推动我国单位GDP碳排放持续下降,到2019年比2005年累计下降了49.6%,提前实现了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其中2019年比2015年累计下降了17.0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15个百分点,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节约能源成本约4000亿元,同期,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18个百分点。中国提前进入碳排放高峰平台期,这就为“十四五”时期提前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提供了前提条件。

初步实现了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脱钩。2019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991亿立方米,相较2015年6103亿立方米减少了112亿立方米,而GDP实际规模增长了28.5%,按2015年价格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累计下降24.2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年度目标任务全部完成。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实行省以下环境保护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十分有效,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从2015年的76.7%提高至2019年的82.0%,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23.1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从66%提高至74.9%,提高了8.9个百分点;地表水劣Ⅴ类断面比例从9.7%降至3.4%,下降6.3个百分点。2016-2019年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下降11.9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累计下降11.5个百分点,二氧化硫累计下降22.5个百分点,氨氮排放量累计下降16.2个百分点。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之后,全国固体废物进口量同比下降48%。

林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产业。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20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21.66%增加至2019年的22.96%,森林蓄积量从2014年的151亿立方米增加至2019年的175.60亿立方米,超过了150亿立方米以上的预期目标,森林植被总生物量188.02亿吨,总碳储量从2015年的79.19亿吨提高至2019年的91.86亿吨,相当于2015年的1.16倍。2018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7.33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60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5%;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达1.57亿吨。2019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约18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约1.75万亿元。在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监测数据,从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均保持缩减态势: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耕地保有量为18.65亿亩,高于18.05亿亩的约束性指标。草原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2018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5.7%,比2011年增加6.7个百分点,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分别达到8043万公顷和1.7亿公顷。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2012年的63.5%提高到2017年的76.9%,到2020年可以实现80%左右的目标。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全国主要城市化地区集中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总量;“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供给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基本形成,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基本实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我们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其中,中央企业新增混合所有制企业超过1000户,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超过70%,地方占比超过50%。总体上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高度融合,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经济布局更多面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到2018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210.4万亿元,负债总额为135.0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总额为58.7万亿元;全国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为264.3万亿元,负债总额为237.8万亿元,形成国有资产为17.2万亿元;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为33.5万亿元,负债总额为9.9万亿元,净资产为23.6万亿元;以上三项共计99.5万亿元,相当于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8.3%,相当于1978年国有资本的193.4倍。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方面,2018年,全国国有土地总面积为50552.7万公顷,国有森林面积为8436.6万公顷,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62.5亿立方米,内水和领海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全国各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都会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都会提高国家竞争力,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七大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一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在190个经济体中位列第46位,比2018年提升32位,比2015年上升44位。二是不断完善产权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迅速发展,市场主体登记户从7747万户升至1.09亿户,形成世界数量最大的市场主体国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力量。三是不断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促进各类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由2015年的106家上升至2019年的129家,首次超过美国的122家,比日本的52家多出77家。其中制造业企业62家,已超过美国制造业企业的50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充分证明了公平竞争制度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入选全球品牌500强企业增至66家,其中前100位22家,中国总品牌价值9115亿美元,约占世界的15%。2017年中国商标申请约占全球的2/3,商标申请强度达每百万人3995件,跃居世界超过3000件的4个国家之首。四是企业税费负担、用能等成本大幅下降。“十三五”前4年减税降费超过5万亿元,极大降低了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本。五是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落地,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国资国企、科创板、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改革稳步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国主动降低关税税率,总体关税水平进一步降至7.8%,1585个税目平均降幅约26%。在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15年的24.55万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31.54万亿元,净增加6.99万亿元,其中货物出口额从14.12万亿元上升至17.23万亿元,净增加3.11万亿元,货物进口额从10.43万亿元上升至14.31万亿元,净增加3.886万亿元,贸易顺差不断减少,从2016年的3.34万亿元缩小至2.92万亿元,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尽管2019年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进出口增长总额下降10.7%,但与欧盟、东盟、拉美、非洲的进出口分别增长8%、14.1%、8%和6.8%。这反映美方受损大于中方,中国开拓世界市场能力更强。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国际引资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吸引对外直接投资国地位日益巩固。4年来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3920亿美元,仍是全球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我国主动放宽市场准入,继续缩减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出台外商投资法,制度型开放体系建设更进一步。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往来迅速扩大。2013-2018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达5.2万亿美元,2019年进出口增长10.8%,占比提高至29.4%。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万列;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773亿美元,年均增长7.2%,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5187亿美元,年均增长19.2%;在沿线国家建设的80多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近300亿美元,入区企业4000家左右,成为当地轻工、纺织、建材、家电等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带动东道国就业超过20万人。与13个沿线国家建设5个自贸区。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占对全球货物贸易的比重由25%提高到26.5%。2018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达8367亿元,比2017年增长13.3%,增速快于全部进出口总额3.6个百分点;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6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8.9%;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为893亿美元,占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比重的52.8%,成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最大地区。总体来看,“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重塑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发展机制。

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居首,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

我国经济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按国际比较通行的购买力平价法2017年国际元计算,我国GDP从2015年的17.40万亿国际元上升至2019年的22.53万亿国际元,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5.3%上升至17.3%b,预计到2020年上升至18%以上,持续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总量比重达21.7%左右,分别为美国和欧盟的1.56倍和1.19倍。其中,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量比重达28.24%,分别为美国和欧盟的1.84倍和1.49倍,我国保持世界工业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球市场比重从2015年的11.9%提高至2019年的13.1%,居世界首位,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信贷市场和外汇储备,拥有世界第二大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在世界1000强银行当中,我国占了近20%。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规模、贸易规模和资本市场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呈现协同发展格局,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我国科技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研发投入规模居世界第二,2018年为4914亿国际元,已超过欧盟研发投入总量,接近美国研发投入总量,预计将在2020年超过美国。2019年我国从事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461万人年,相当于美国的1.36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大批国家实验室、一流大学研发机构和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实体,打造了代表国家创新水平、国际同行认可的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科学和尖端科技整体迈入世界领先水平,相当一部分科技创新领域占据国际科技制高点。2018年我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占世界总量比重的60.7%,相当于美国比重的4.89倍。正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所说,中国已经从技术使用者转变为技术生产者。中国的科技创新成就也使世界技术创新的中心正在从欧美向中、日、韩等东亚国家转移。

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又作为最大经济体、贸易体,外汇储备持续居世界第一,全面对外开放,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是联合国会费以及维和经费的第二大出资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国支持和维护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威,支持世界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服务便利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国带头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为促进世界发展提供公共产品。支持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虽然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全球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时期,国际体系仍然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但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还是稳步上升,特别是中国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全球发展,不仅贡献了中国智慧、体现了大国担当,也积极为国内发展创造“天时”和“地利”。

中国改变了世界发展格局。从21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看,中国先后从中低收入水平国家进入中高收入水平国家,从而带动了整个世界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人均GDP从2010年的8885国际元达到2019年的16117国际元,相对美国的人均GDP追赶系数已从2010年的16.3%提高至2019年的25.7%,显示了极强的追赶效应。

总之,我国经济增长率虽然在“十三五”时期呈现下行趋势,但2016-2019年我国GDP保持了6.7%的平均增速,累计已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94.5%。2020年受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大冲击,2020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同比下降6.8%,但在第二季度已经实现了3.2%的增长率,预计2020年下半年将继续稳定复苏,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3%左右。按照2020年3%的增长率估算,实际五年经济增速为5.9%,难以实现“十三五”规划所规定的经济增速达到大于6.5%的预期目标,相应的也难以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大于6.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大于6.5%的预期指标。但是,相对于主要经济体在2020年上半年普遍大幅负增长的情况,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已经极不容易。

从国际比较看,由于我国基数大、规模大、新增量大,总体综合国力迈上了历史上最大的台阶,我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世界经济大国地位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本势头没有改变,可以确保如期全面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为“十四五”开局奠定稳定发展的基础。

电视家3.0免费电视版下载

直播电视家怎能安装电视上

电视家9.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