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亚军头衔的虚与实

频道:常见问题 日期: 浏览:0

全球经济“亚军”头衔的虚与实

全球经济“亚军”头衔的虚与实 更新时间:2010-11-16 7:06:21   不管怎样,这一天来了。

多少年来,中国崛起、中国超越日本的提法就不绝于耳。就在今年8月,这些说法终于变成现实。8月16日,日本内阁府公布数据,今年二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28万亿美元,略低于中国的1.33万亿美元,为中国所超越。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国。

尽管有专家表示,仍需等待全年数据出炉;也有些人认为中国GDP数据有虚假成分;但中国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规模的急速扩张毫无疑问。

1979年~2008年30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快6.8个百分点。1960年中国GDP总量仅600多亿元,到2009年则超过了33万亿元。

与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9%的预期相比,美国经济增长率预计在3%左右,日本预计为2%,欧洲可能在1%左右。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率,超越本来就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专家们仍然认为,此番取代日本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国经济规模2005年超过英国和法国,2007年超过德国,经济的发展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各种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已经成为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大国在内的二十国集团中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千年轨迹

有言论称担心外媒的“捧杀”;也有声音说,应谨防“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有人则认为中国GDP存在水分;有人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

有乐观主义者称,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间,中国都是世界第一大国。如今的发展,不过是取回往日的荣光。根据经济史学者贝罗克统计,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宝座直到1890年才被美国抢去。在1500年的时候,中国经济规模占全球四分之一。

辉煌的历史并不能保证荣耀的将来,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也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很难说中国当前的崛起是往日地位的恢复,中国经济的腾飞得益于良好的政策。

在日本二季度GDP数据披露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就指出,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我希望多输入一些平和的心态。”他说,“这样,能够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期持续得更长一些。”

专家们也普遍认同中国经济总量增长的成就。“经济增长是实打实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则认为,中国经济规模在此时超越日本也存在一些契机。经济危机当中,日本所坚守的高端产品需求严重下降,而中国产品以性价比取胜,在危机中反而受欢迎。另外,汇率升值使以美元计值的GDP规模上升,以及汇率升值带来的资本流入也推高了金融市场、创造了GDP.

人均数据更富含义

不过,在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的消息传出的第二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就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GDP只是反映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总体而言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姚坚说,中国人均收入只有3800美元,位于全球108位。根据联合国统计,中国还有1.5亿人一天收入低于1美元。姚坚表示,中国经济还会持续的发展,这是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所决定的。

郭田勇认为,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存在水分,过多依赖投资和外需,有些投资效率并不高。同时也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附加值低,污染比较严重。

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在本轮危机当中,日本虽然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但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普通居民也拥有足够的财富积累,应付通胀和通缩以及短期的收入下降。

孙立坚分析,人均GDP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创新产品也需要有更高的消费能力才能有市场,人均GDP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质量、对产品是否符合低碳等环保要求将更加关注,也更加有能力承受这些要求带来的成本提高。他称,只有人均GDP实现足够的增长,才可能实现更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

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还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以及科技、环保、教育等领域,中国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专家分析,在目前的增长方式下,中国面临的环境约束已经到了空前紧张的时候,资源的约束,包括能源进口,都面临重大挑战。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发展速度,都已经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是关键。这也正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所在。

GDP第二之“虚”

除人均GDP仍与日本存在巨大差距外,中国在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等诸多方面仍与日本存在差距。

孙立坚特别指出,应关注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日本的产业空洞化趋势由来已久,大量产业移往海外投资,日本企业家和海外投资在国外继续创造着大量财富。以一国国民创造的财富来衡量,可能更能正确反映日本的经济实力。

与之相比,中国的海外投资才刚刚起步,绝大部分财富都是在国内创造的,而且国内创造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外资企业。因此,单从GDP考虑中日经济实力对比,会有所偏差。

分析称,靠规模取胜的中国制造业决定了“中国制造”附加值较低,而“日本制造”附加值相对较高,即使是同样规模的GDP,内涵也相差甚远。

由于资源有限等国情,日本在崛起之初,就选择了集约化的增长之路。最初,日本封锁外资企业,以发展本国企业;而对于外国的先进技术,日本通常采购回来再拆开研发。注重研发、提高附加值来增强竞争力,是日本一贯的发展策略。另外,日本的管理技术非常先进,发展出了零误差管理办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日本教训”

日本的亚军头衔已经保持了逾40年,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出现日本经济何时超过美国的讨论。然而《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加之经济发展成熟、人口迅速老龄化,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进入“失去的十年”。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种压力在当前发达国家陷入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发展乏力的情况下,更为严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GDP增长率在9.5%以上,新世纪的头十年,我国增长率已经超过10%。这种经济奇迹会不会中断?中国会否也遭遇“失去的十年”?

“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比较强,国内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郭田勇分析,“如果说人民币大幅升值,或者出现《广场协议》的话,中国经济可能遇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不过,他认为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一方面因为日本内需有限、只能依靠世界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失误,未能控制资产泡沫。

“吸取这个教训,我们应当做好宏观政策调整,一方面不要学习日本,采取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的方式来解决结构问题,而是让汇率更有弹性,更市场化;另一方面控制资产泡沫,在这种条件下调整宏观经济结构。”郭田勇说。

“人口红利”仍有可为?

中国国内的广阔市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的“人口红利”也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大优势,这是中国经济区别于日本模式的重要方面。

然而,随着沿海地区“民工荒”的出现、加薪潮来袭,“人口红利”走向末尾的思潮开始泛滥。

不过,孙立坚表示,不能太快下结论说人口红利已经走向末尾。他认为,日本劳动生产率已经很高,日本工人已经充分发挥效率,要凭借人的因素增加产能,只能靠支付加班费;但在中国,劳动低效率的情况到处存在,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的话,还有很大的潜力。

而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西部发展计划的启动。孙立坚认为,中西部发展计划大部分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工作是不是可持续?当这些工作机会消失后,大量民工又会出现。

有分析称,目前虽然“独生子女”一代已经逐步成为社会中流砥柱,老年人在中国人口中的比重也在增加,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劳动力数量相比其他国家仍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这也表明中国经济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工人技能;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开始提高,人均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增强。中国经济的潜力非常大。”孙立坚对中国经济的前景非常乐观。

易纲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GDP增长率在9.5%以上,新世纪的头十年,我国增长率已经超过10%,按照人类经济增长的规律来讲,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肯定会逐步放慢一些。他认为,中国在增长速度问题上应该多放入一些平和的心态。中国经济的问题是增长的质量,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要调整经济结构、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其真正含义都是在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相关文章:

自主创新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给世界带来机会区域经济新龙虎榜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如何良性互动“创新四万亿”畅想中国节能突围:让汽车领跑产业结构转型: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孤军前行未来30年应搞清如何共同富裕以“中国意识”跨越“中国两难”

电视家5.0

电视家3.0官网下载电视版

电视家直播免费下载

电视家手机版下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