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无益核心改革还需深化

频道:理财规划 日期: 浏览:0

小修小补无益核心改革还需深化

小修小补无益核心改革还需深化 更新时间:2010-6-12 0:00:31 6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相关经济数据。其中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1%,创19个月以来的新高;房地产价格同比增长走势在4月到底以后出现回落;出口增长保持上升走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广义货币同比增长持续6个月回落为21%.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宏观经济统计与居民直观感受之间存在差距,经济形势预期数月即变,一波三折,严重制约了经济政策的推出。5月13日至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考察时坦陈经济决策中存在的两难,特别强调调控要适时适度。

经济增长无疑是高层经济决策的重心,中国经济目前的走向趋势如何?潜在的积极与消极因素有哪些?应如何应对,都是应该关注的重点。首先我们从全球来看,目前美国通胀率正处于4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进一步反映出美国的失业率高企、产能过剩的情况未得到有效的改善。欧洲的债务危机严重拖累了欧元,这也使得欧元贬值严重。而中印巴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率则较高,印巴均通过上调利率以应对通胀的预期。

相较印巴,中国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就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言,未来出口增长空间有限,第一是因为4、5月份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钢铁、铜等产品,下半年则不会延续这种势头;第二是因为美欧等国家或者失业高企、消费增长并不强劲,或者货币贬值,不利于中国的出口;第三中国上半年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势必将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放到美国等国家的视野中,据传美国正展开新一轮对人民币升值施压。

投资方面,一方面投资活动受制于央行的信贷政策,目前信贷增长连续6个月回落,继而带动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回落。并且4、5月份以来的玉米、大蒜等价格的飞速上涨让消费者心有余悸,尽管国家统计局、发改委等机构辩称仅是个别现象,食品价格总趋势处于回落状态,但社会各界对通货膨胀高企仍有相当的畏惧。从经济周期来看,CPI的周期落后于M2增速的周期约12个月,未来形势并不乐观,央行只会有加息的冲动,而没有降息的空间,这也就意味着投资活动将进一步放缓,其对GDP的贡献也将降低。

消费方面,全国同比增长18.7%,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汽车类消费、石油制品业以及家电行业等,实际上这些消费领域显示,消费的增长未能扩大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和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事实上农村消费增长仅15.8%,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37亿元,仅为城市的15%,以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和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中国人数最为众多的农村消费增长空间很有限。

在此看来,相当多的经济学家和经济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在年底会进入下行通道、二次探底。温家宝总理指出的经济决策的两难格局需要正视。实际上,不仅有两难的经济决策的格局,贸易失衡及其引发的汇率与贸易纠纷、国内经济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资产价格泡沫等都严重损害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这时的经济决策无疑需要慎之又慎,但左支右绌的局面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默视危机或者重走老路,当前相当多的困境,正是我们无视、默视问题产生的根本源头,一味逃避、拖延改革进程形成的。

以汇率为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与否,其根本是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而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大部分靠垄断要素资源生存的国有企业将步入亏损的境地。因此中国执意实行管制利率,长期实施低居民福利和金融垄断,以强制居民低息储蓄。这造成居民防御型储蓄的冲动很强,可供消费支配的收入很少,迫使中国寻求外向型经济以维持经济增长,由于中国资金等生产要素成本很低,对外势必形成巨额贸易顺差,在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国内流动性的泛滥,使得国外对中国贸易与汇率政策横加指责。

这个问题在今天已经形成死结,一面是居高不下的外汇储备,形成了国际上对中国贸易政策、汇率政策的指责,已经严重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另一面是国内过于泛滥的流动性,进入了房地产、股市等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形成极大的挑战。面对此情境,政府是否还有腾挪的空间,在不触动根本因素的前提下,进行政策修补以达致政策目标?是否还能尽可能的降低迂回式政策的负面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诸如生产要素价格管制、要素分配等各核心领域的不改革成本日趋高昂,已经严重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也使得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本越来越高,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继续在不触动核心领域改革的框架进行腾挪、迂回式的小修小补,而是大力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2008年末“四万亿计划”推出之时,笔者期待,等到危机稍做缓和,希望政府能够从危机中理解结构失衡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从而更加坚决地推动改革,更加有勇气承担调整的短期成本,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一结果。但今天我们依然做如此期待,希望政府可以以更大的勇气,坚决的推动核心领域的体制改革。

三维光学测量仪

质量光学影像测量仪

三维光学测量仪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