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砥砺前行30年数说国内券商行业的成长与蜕变
2020年,适逢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三十而立的中国资本市场在实现了快速成长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既作为资本市场服务提供商,又作为资本市场深度参与者的券商,在亲身见证中国资本市场30年发展的同时,也深刻地参与了、影响着30年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在这30年中,券商各项业务的发展变迁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30年所经历的成长与蜕变。
成长:30年证券业波浪式前进
2020年,适逢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三十而立的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券商行业作为三十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建设者、参与者,也充分享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红利。
据统计,截至目前,业内有多家券商的成立时间不少于30年,包括海通证券、方正证券、兴业证券、民生证券、华福证券等。
A股首家上市券商为已于2015年被申万吸收合并的宏源证券。公开信息显示,1993年,宏源证券的营业收入只有0.16亿元,当时也是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早期。此后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长袖壮大,宏源证券的营收规模也不断攀升,尤其以在牛市阶段的扩张速度为最快,例如在2005年~2007年的牛市期间,宏源证券的营收收入从2004年的0.93亿元,大幅增值至2007年的44.35亿元,4年间增长了近48倍!在这轮史上最大牛市过后,宏源证券的营收进入了一个平台整理期,不过总体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
回溯券商30年发展历程,总体呈现出的是波浪式前进的特征。在经历90年代行业的快速发展后,2001~2005年的长期熊市期间,国内券商行业遭遇了倒闭潮,其中就包括当时曾位列三大全国性券商的南方证券和华夏证券。而随着2003年起的券商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和2005年后牛市的到来,券商行业财务状况全面改善,从2006年起,券业的盈利水平大幅增强。此后的几轮牛熊交替,都对券商行业的经营造成了波动。
据证券业协会的统计,伴随着2007年的大牛市,国内证券行业实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营收高峰,当年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835.85亿元。这一纪录直到8年后的2015年才被又一轮逆势打破,2015年全行业实现营收5751.55亿元,是2007年的2倍。而这一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去年末,全国133家券商实现营业收入3604.83亿元,净利润1230.95亿元,120家公司实现盈利。
另一方面,代表证券公司资产规模、资本实力的总资产、净资本近10多年来却出现了大幅增长。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133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7.26万亿元,净资本为1.62万亿元;相比之下,2007年,证券行业的总资产、净资本分别只有1.73万亿元、2964.19万亿元。
蜕变:业务逐步摆脱“靠天吃饭”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券商业务结构较为单一,经纪业务收入曾长期有着很高的占比。而在这种业务模式下,券商往往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据证券业协会统计,2008年,107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1251亿元,其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为882亿元,占比高达70.5%。
近年来,券商原有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在深刻的改变。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133家证券公司201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604.83亿元,其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787.63亿元,占券商行业总收入的比例仅有21.85%。
而近十多年来,券业经纪业务收入没有跟随总收入同步增长,反而逆势下滑相对应的是,这10多年来,沪深两市股基成交量的大幅增长。据Choice数据统计,2008年,沪深两市的股基成交额为27.3万亿元,而2019年沪深两市的股基成交额已达136.58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了400%。
究其原因在于,随着券商行业壁垒逐渐降低、业内竞争加剧,券商经纪业务的利润率被不断挤压。
据Choice数据统计,2009年,证券行业平均佣金率为14.23,此后10多年,证券行业平均佣金率持续下滑,2018年证券行业平均佣金率降至3.76,10年间大幅下降了73.6%。而证券行业平均佣金率的下降势头还在继续,今年业内有不少券商在开户广告中给出了“万2”的佣金率。在此形势下,各券商或主动或被动地走上了一条转型之路。据证券业协会统计,2008~2019年,虽然券商行业的经纪业务收入不进而退,但投行业务、资管业务的收入规模都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其中2008年券商行业资管业务净收入为15亿元,到2019年券商资管业务净收入已达275.16亿元,11年间增长了18倍。这样的“此消彼长”也逐步让券商摆脱对传统经纪业务的过度依赖。
飞跃:投行业务获得长足发展
股票发行制度历来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30年,也伴随着IPO发行审核制度的“与时俱进”。中国资本市场先后主要经历了审批制、核准制、注册制3个阶段,而进一步细分,又可以分为额度管理制、指标管理制、通道制、保荐制、注册制5个阶段。
1999年前,中国资本市场的IPO发行审核制度采用的是审批制。
1999年后,中国资本市场的IPO发行审核制度由审批制过渡到了核准制。1999年7月1日《证券法》正式实施,明确确立了核准制的法律地位。证监会随后在1999年9月16日,发布《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条例》,并成立发审委。由此,核准制的法律框架和组织架构逐步完善,核准制成为市场主导的发行制度。
虽然核准制仍然存在不少局限性,不过发行制度的变革还是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积极的变化。据浙商证券统计,1999年累计上市企业共计92家。根据上市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当年9月16日之前,采用审批制,累计上市67家。第二阶段,9月16日之后,采用核准制,累计上市25家。值得注意的是,在199年的审批制阶段,67家上市企业中无1家计算机企业;在核准制阶段,25家上市企业中有2家计算机企业。在审批制阶段共有3家医药企业上市,占比4.5%;在核准制阶段,共有4家医药企业上市,占比16%。
2019年以来,注册制先后在支持硬科技和新兴产业的科创板、创业板落地,今后注册制还有望在更广的范围内铺开。这无疑是近10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改革。相比A股过去20年所先后采用的审批制、核准制,注册制具有以信息公开为原则、只进行形式审查、审核效率较高、透明度相对较高等特点。
而就券商的投行业务而言,在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后的多年里,国内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当时承销保荐等投行业务在券商经营中占比很小,直到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中国才有了主攻投行业务的券商。
经过20多年发展,国内券商行业的投行业务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据证券业协会统计,2019年,国内券商实现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377.44亿元,比11年前的2008年增长了4.9倍。
然而,近些年,券业投行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引发了投行业务集中度的提升。在广大中小券商难求一单IPO项目的同时,近年来,头部券商的投行业务却持续稳健增长。据统计,2012~2019年,中金公司投行业务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
另据Choice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排名前5的券商的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合计为91.66亿元,占据全行业36.8%的份额。而在试点注册制的前一年2018年,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排名前5的券商的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合计为151.7亿元,占据全行业32%的份额。
有分析认为,在注册制时代,投行比拼的是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从海外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注册制下的投行是高度集中的业务格局,第一梯队只有少数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