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不少老字号的名字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其实对于广大吃货来说,判断一家老字号正不正宗、好不好,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要好吃!
一
“大白兔润唇膏”、“大白兔香水”、“大白兔奶茶”……前不久,层出不穷的“周边”让“大白兔”这个IP又火了一把。
生产大白兔奶糖的上海冠生园也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字号。
■冠生园旧照
且不论“上海冠生园”和“南京冠生园”之间的爱恨情仇,时间倒退二十年,光在上海就有三家冠生园。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老南市真是一块滋养老字号的宝地,冠生园最早也在这里起家。
1918年,冼冠生在大境路上开了一家名叫“冠生园”的食品商店。
此后,他吸纳社会资金,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在漕宝路开设了食品加工厂,并把厂边的一条马路命名为冠生园路,沿用至今。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报纸上的各种冠生园广告。
抗战时期,为了保存民族资本,冠生园溯江而上,分别在南京、镇江、武汉、重庆、昆明等城市开设冠生园分号。
到上世纪90年代,使用冠生园招牌的企业遍布全国,竟多达70多家。
其中,在上海的三家企业分别是隶属于上海轻工业局的冠生园集团总公司,黄浦区的冠生园食品总公司,以及南市区的冠生园烟糖实业公司。
这三家“冠生园”分属不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时又分属工业与商业两个行业。
为了让它们“破镜重圆”,联合之事谈了十年,各种规划和备忘录等文件垒起一尺多高。
终于,在1996年,上海工商三家冠生园联合成立了冠生园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结束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1996年,《新民晚报》上的刊登广告,庆祝冠生园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成立。
二
话说连续三年摘得“米其林一星餐厅”的老正兴,曾经也是上海滩上被疯狂“蹭热度”的一块金字招牌。
最兴盛的时候,沪上同时有120家以“老正兴”做牌号的大小餐馆,可以说是一片混战。
最早的老正兴开业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
当时,浙江宁波人祝正本和蔡仁兴在九江路大陆商场旁摆了一个小饭摊,经营咸肉豆腐、炒肉百叶、鱼头粉皮、肠汤线粉等大众菜。
因为生意兴隆,饭摊升级为饭店,起店名时,从两人姓名中各取一个字,名为“正兴馆”。
随着正兴馆名气大起来,很多饭店都来冒用。备受干扰的正宗“正兴馆”很无奈,于是干脆在店名前加上一个“老”字。
■老照片里的老正兴馆,招牌上加了“真正”二字,强调“只此一家”。
再后来,又加上了“同治”二字,以示正宗。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老正兴”这三个字一出,又被大家竞相抄袭。
比如真老正兴、上海老正兴、大上海老正兴、无锡老正兴、状元老正兴、老正兴菜馆、雪园老正兴、聚商老正兴……
有的老板干脆在墙壁上写下“真真老正兴”五个大字,一副要以正视听的气势。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报纸上的多家老正兴广告。
不仅上海滩开饭店的老板“盗用”,就连苏州、无锡、南京等地也分别出现各种“老正兴”,还到处在影院、电台做广告,更加真假难辨。
后来怎么样了呢?
大浪淘沙,最后只有一家老正兴延续至今,屹立不倒,在福州路上开得红红火火。
虽然网上对其口味褒贬不一,但吃饭高峰经常要排队。
至于这家老正兴的身世,有人说它是“同治老正兴”的嫡传,也有人说它的前身是夏姓无锡人经营的正源馆,或是“东号老正兴菜馆”等等。
其实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广大吃货来说,判断一家老字号正不正宗、好不好,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要好吃!
参考资料:
1. 西坡,《德兴馆(上)》,新民晚报,2011年8月11日。
2. 马松,《“真老大房”,为啥要加个“真”字》,解放日报,2015年9月21日。
3. 皇甫萍,《“徐汇”乔家栅粽子曝光 “南市”乔家栅粽子叫屈》,新民晚报,2004年6月23日。
4. 《乔家栅退休师傅下乡办厂,名特糕点深受农民欢迎》,解放日报,1991年2月12日。
5. 谢竲,《最老牌“乔家栅”昨回归》,新闻晨报,2019年4月1日。
6. 向明,《“同名兄弟”的烦恼——析本市企业重名现象》,新民晚报,1996年10月10日。
7. 胡茂梁,《谁是真正的冠生园?》,解放日报,1987年11月10日。
8. 薛石英、裘新,《冠生园,何时“破镜重圆”?》,解放日报,1995年9月17日。
9. 姚建康,《本帮老正兴兴旺140年》,新民晚报,1999年8月14日。
10. 周三金、干谷,《老正兴探源》,解放日报,1981年2月21日。
11. 沈扬,《老正兴的前尘琐闻》,解放日报,2018年4月1日。
- END -
写稿子:李欣欣 韩小妮/
实习生:雷皓仪/ 编稿子:韩小妮/
拍照片:杨 眉 陈杨威/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