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邓小平、许世友当过信使的书记,走了-华西村多少钱一包

频道:理财产品 日期: 浏览:0

撰文 | 高语阳 编辑 | 邹春霞

临近新年,江苏省委原书记韩培信的生命定格在了97岁。

韩培信的一生,从一名孤儿,经历了战争年代的炮火纷飞和革命年代的热血岁月,最终成为主政一方的地方干部。“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组织给他的评价。

陈毅、黄克诚、许世友、邓小平……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在近百年的人生岁月中,韩培信与公众熟知的这些人都有过不浅的交集。

△韩培信

被黄克诚勒令拆除八滩镇

在韩培信的革命生涯里,新四军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在离休的日子里,他担任着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一职。

《开国英雄的红色往事》一书中,韩培信曾回忆起“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情景。1941年1月,新四军在盐城游艺园隆重集会,热烈庆祝重建军部。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发表了就职演说。他用浓重的四川话说:“……反共顽固派1月14日消灭了军部,但是,1月25日,我们的军部又成立了……”

“这时,会场简直要沸腾了。”时任东北行署阜宁县委办事处文书课长的韩培信,为了赶来参加这个上千人的聚会,途中,差点被土匪杀掉。他对陈毅的就职演说记忆犹新,他还记得,“胡服(刘少奇当时的化名)政委手里拿着烟斗,痛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罪行。”

1940年8月,受姑妈的侄子——中国地下党员吕恩潭的影响,20岁的韩培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时,韩培信已经是八滩区长、区委书记。

当时,日本侵略军对苏北根据地实行大扫荡,连续占领了东坎、五汛港等地,还预备占领八滩。八滩是黄海之滨的重镇,是新四军后方基地之一,部队军械库、医院、伤病员等都在八滩境内。

韩培信被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叫去,黄克诚说:“为了不让敌人建立坚固据点,要迅速拆光八滩镇。”韩培信感到很为难,当时的八滩是阜东县(现滨海县)境内第二大镇,是滨海海盐集散地,盛产五醍浆大曲酒,享誉省内外,素有“金东坎”“银八滩”的美称。黄克诚看韩培信不说话,就说:“韩培信,你必须执行命令,今天拆你一个银八滩,等革命胜利后还你一个金八滩!”

于是,韩培信没有再犹豫,在三天内,带领当地群众把八滩镇主要建筑全部拆除。1943年3月29日,日军向八滩进攻,因没有安身之地,就住在八滩南侧的王家大院里。趁敌人立足未稳,黄克诚下令于30日夜间打响了“八滩王桥战斗”,获得胜利。

将刚提职的儿子派去支援贫困地区

1983年的一天,已经是江苏省委书记的韩培信听说黄克诚住院,赶去医院探望。黄克诚问他:“当年叫你拆掉银八滩,说等革命胜利后还你一个金八滩。你现在当了省委书记,金八滩还了没有?”

韩培信很惭愧,只能照实说,受各种条件限制,八滩贫困落后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但他当即表示:“请您放心,我们一定要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把这个地区的工作做好,让八滩人民富裕起来,让盐阜人民和苏北人民都富裕起来。”

回到南京后,韩培信就开始加大苏北地区脱贫致富工作力度,他前往盐城去搞调查研究,在干部大会上提出了“加快发展苏北、积极提高苏南”的区域发展战略,确定了苏南富裕县对口挂钩支援苏北13个贫困县的政策。同时,自1986年起,省级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抽调干部下派苏北困难县。

八滩是韩培信心中难以割舍的一处。为了起带头作用,并把八滩建设好,他将自己的儿子韩建华派到滨海支援老区建设。当时的韩建华,从航天学院毕业后在航天工业部驻南京的七机局工作,且刚刚提升为副处级干部。

“爸妈让我带头去支援贫困地区的用意我懂,不过,我个人感觉这真像从天上跌到地下”,韩建华说。不过,韩培信耐心地做了儿子的思想工作,很快,韩建华想通了,前往苏北出任滨海县副县长。

通过大力建设八滩,八滩镇很快振兴起来,成了拥有几百家企业的苏北工业强镇,是江苏省百强名镇之一。

支持吴仁宝探索华西村模式

主政江苏期间,韩培信还创造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

1980年,韩培信从轻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任上调回江苏担任省长、省委书记等职务。他就任后,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以无锡东亭镇为试点,依托上海、苏州、无锡大工业,发展乡镇企业,使苏南农村的生产模式起了根本性变化。

他探索出一条以农业为基础、城市工业为中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的发展思路,创造了“苏南模式”。当时,江苏快速发展的乡镇企业被邓小平高度评价为“异军突起”。

当时,为了“积极提高苏南”,韩培信对乡镇企业实行“一包三改”,为了促进乡镇企业扩大再生产,他向省委和省财经部门建议,除按规定执行对乡镇企业实行的优惠政策外,应分情况给予免税和确定分配与积累的比例,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大发展、快发展,这一举措很快在全省推开。

这里不得不提华西村。

1982年,全国开始推广承包责任制,吴仁宝找到时任江苏省长的韩培信,“中央文件要求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华西村大部分农民已到村办企业当工人,土地也都填平成块,便于机械化作业,能不能不分?”这个勇敢的决定,在日后延续了华西村红旗不倒的美名,同时也为中国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后来,他长期以华西村为据点,总结推广把乡镇企业做大做强的经验,推动乡镇企业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大力促进苏南接轨上海,打破地区封锁,推行区域共同发展,成效明显。

给邓小平、许世友当信使

不仅是工作业绩获邓小平肯定,在担任江苏省委书记期间,韩培信还曾为邓小平和许世友当信使。

离休干部、南京军区原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李永春曾撰文回忆这段往事:

1985年1月底,正是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时节,邓小平南巡途经南京,要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韩培信当面告诉许世友:“我到南京后,要看望世友同志。”韩书记放下电话,即驱车到中山陵8号告诉许世友。许世友听后当即说:“小平同志路过南京要看我,我要到车站去接,有句古话:‘住客看过客’,哪有过客看住客的道理呢?”韩书记听后即将此事用电话告中央办公厅转报小平同志。小平同志听后也马上传信说:“请即告许世友同志,他年龄比我小,且身体没有我好,天气这么冷,不要到车站接,就在我到南京的住处等多好啊!”许世友听后,对韩培信说:“叫我在他住的地方等,也是个好办法,你可要随时告诉我到哪里去等呀!”

2月1日上午10时,天晴气朗。许世友的秘书赵春奎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了,韩培信书记在电话中说:“请立即报告许司令,小平同志快到了,住中山陵5号3号楼。”赵秘书将此情报告诉许司令后,许司令说:“到底等来了,我早上就把胡子刮好了,穿上军装就走,你和《人民前线》报社摄影记者许家声跟我去。”这时,许司令戴上棕黄色全毛将军帽,穿上棉军装新罩衣,系上风纪扣,便健步如飞,从中山陵8号走到5号小平同志住处,站在门外等候。恰逢其时,小平乘坐的卧车到了。待小平同志下车后,许世友笑声朗朗地迎上去大声说:“欢迎,欢迎!”并立即与小平同志紧紧握手。

资料 | 响水县人民政府官网 《铁军》杂志 《百年跨越——韩培信踏遍大江南北的脚印》

校对 | 项战

高端隔热隔音门窗

欧大师门窗品牌加盟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欧大师高端系统门窗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