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市一公司主管高息集资3.8亿炒股5年亏1800万获刑8年-乌鲁木齐股票资讯网

频道:理财产品 日期: 浏览:0

网络图片

新疆晨报讯(记者 李雯 通讯员 张俊)身为某证券公司乌鲁木齐一营业部的业务主管,郜某对炒股十分“迷恋”。他假借姐姐的名义开立股票和期货账户,以月息3%等高额利息为诱饵,5年时间吸引多名亲友“投资”近3.8亿元。不料,郜某因炒股及期货交易共计亏损1800多万元,最终无力偿还高额利息选择了自首。

近日,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布了该案的一审刑事判决书,郜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获刑8年,被罚50万元。

80后主管迷恋炒股 5年集资约3.8亿

2015年11月24日,郜某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他5年的“投资梦”破灭了。

郜某出生于1981年,大专文化,出生于乌鲁木齐市,2009年在某证券公司乌鲁木齐一营业部工作,后担任业务主管。作为80后,郜某平时很喜欢炒股,以姐姐的名字开了股票账号。

在庭审中,郜某交代,2010年开始,因为自己的钱不多,郜某就想募集一些作为股本,便谎称自己的工作单位有好的投资理财项目,以2.4%至8%不等的月息,向金某借款260万元,向李某借款约500万元。

为了掩人耳目,郜某用妻子和姐姐的名义开了期货交易账号,所吸部分资金用于炒股票、炒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部分资金用于支付高息和自己消费。

看到拿投资做幌子借钱如此容易,2010年至2015年期间,郜某便“一借不可收拾”。每当因炒股、炒期货缺少资金,他就故技重施,虚构长江证券公司有好的投资理财项目等理由,以支付高息为诱饵,四处借钱。

据公诉机关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基于前期炒股的亏损及偿还利息的压力,郜某又以有好的理财项目、打新股、做投资为由,以给付高额利息为诱饵,向王某、张某等7人借款1500万元;2015年,郜某又以相同的理由向邱某某、薛某某等16人借款4000万元。上述1500万元和4000万元均用于投入期货市场、支付利息及归还前期的借款。

亏损1800万元 还不上钱人也失联

5年期间,郜某陆续向龚某某、邱某某等人吸收大量资金共计379578060元。而置身于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郜某的高投资也换来了高风险,亏损金额达上千万元。

面对曾经承诺的高额利息,早已没有偿还能力的郜某决定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继续坚持炒股,梦想着“东山再起”。

在庭审上,郜某回忆当时的情景,脑海中只有数字:“最多的借了3000万多,最少的5万,月息2%到6.33%不等,之前想继续炒股回本,顺便还点利息,可是越亏越多,利息越滚越大,后面却连利息都换不上了。”

新疆晨报记者注意到,十余位借款人中,大部分都不止一次给郜某借钱。“他以投资理财、股权买卖、大宗商品交易、逆回购等理由借钱,并承诺稳赚不赔。2013年以前,郜某都能连本带利归还借款。我看他还算守信用,2013年至2015年又给他借了710万元,他按月结清了利息,但本金没有还。”龚某某说。

郜某回忆,2015年11月12日、19日,他以急用钱为名向史某借款5万元、向高某某借款4万元,其实是用于给邱某某还款。

2015年10月、11月期间,郜某因为无法偿还本金和利息而“失联”。李某在法庭上说:“2015年10月,郜某承诺一个星期后再将前面的连本带息归还200万元,一星期后我催他还钱,他以各种理由推脱,电话也不接了。”

面对十几名债主的催款,郜某不堪巨额债务的压力,最终选择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经核实,案发后郜某尚欠被害人约4000万元未归还。其股票账户亏损28万元,期货账户亏损约1800万元。

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获刑8年罚50万元

2016年10月13日,公诉机关向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指控郜某犯集资诈骗罪。法院受理后,于2017年1月5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

法院认为,被告人郜某以支付高息的方式向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用于炒作股票及期货,扰乱金融秩序,吸收被害人资金3.795亿元,给被害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48.47万元,属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告人郜某自动投案,归案后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属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规定,被告人郜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本案未被追回的犯罪所得继续予以追缴或责令被告人郜某退赔,发还本案被害人。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欧大师门窗

欧大师系统门窗订制

欧大师门窗代理加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