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振宇
少壮打工去,种田翁与姑。这些年,在广大农村地区,在田间劳作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0多岁的都不多见,更不用说“80后”“90后”了。如今,在湘潭县乌石镇,这一状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随着一批“80后”“90后”的回归,这里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可喜变化。
最近,我们在乌石镇采访春耕生产时,不仅认识了稳根家庭农场40岁出头的负责人谢海花,而且还有湘潭县诚和信种养合作社“80后”创始人张坪,“90后”新农人张为和王金亮。
张坪 :打造区域农业品牌
1984年出生的张坪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一直在长沙打拼。从保安做起的他一路艰苦创业,十多年下来,成了在省城有房有车有事业的“体面”人物。
2014年,随着精准扶贫工程的启动,张坪想起了老家年岁渐长的父母和仍在与贫困作斗争的乡亲,随之产生了照顾父母、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念头。2015年春节一过,张坪没有像往年一样返城工作,而是用多年积蓄创办了湘潭县诚和信种养合作社。
刚开始,合作社的规模并不大,只有100多亩,种植的主要是蔬菜。张坪请来村里的贫困户到合作社做工,让他们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他自己则负责把合作社种出来的绿色蔬菜卖到城里,挣的钱投入再生产、扩大生产规模。
两年前,张坪的合作社规模扩大到了500多亩,同时开始尝试种植优质香稻。
张坪的尝试很成功,香稻亩产达600公斤,比常规稻高出200公斤左右,且每50公斤价格比常规稻要高出20元,效益明显好于常规品种。张坪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是从中看到了商机。他想,与其将稻谷卖给粮贩,不如自己加工,打造“乌石香米”品牌。于是,张坪买回设备办起了大米加工厂,很快“乌石香米”走向市场并打开了销路。
在张坪的带领下,乌石镇种植优质香稻的人越来越多,乌石镇党委政府看到了品牌农业的美好前景,决定大力支持张坪牵头打造“乌石香米”品牌。
张为:技术和机械化是关键
今年刚满30岁的张为,是湘潭县惠丰水稻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3年前,父亲生了一场病,不得不将家里经营得不错的合作社交到他手中,并让他好好经营合作社。而张为心里并不情愿。
尽管张为出生在农村,父母靠种田将他们兄弟养大,但张为的心里压根没想过要当农民。接手合作社以前,张为一直都在做铝合金门窗生意。张为坦言:生意并不好做,竞争激烈利润低且不说,还经常收不回钱。倒是种田的父母尽管比较辛苦,但挣钱要稳妥得多。
既然接手了合作社,就必须将它好好地办下去,而且必须越办越好。
为办好合作社,张为在总结父亲办社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一是机械化程度不高且农机陈旧老化效率低;二是新型种植技术采用不够。
发现问题和不足后,张为立即着手改进。先是加大投入购置了新的大型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烘干机,实现了水稻种植的全程机械化。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种田也变得轻松了。其次是采用集中育秧、包衣免催芽技术和机插,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和新技术。
几年下来,张为不仅将合作社打理得井井有条,规模也由原来的200来亩扩大到了近300亩,关键是效益也越来越好了。
王金亮:农机服务遍湘中
乌石镇锦绣村27岁的王金亮手中有一支由40多人、上百台机械组成的农机服务队,服务范围除本镇外还到了邵阳、娄底、湘乡、攸县等地,年服务面积超万亩。
刚踏入社会时,王金亮与张为一样也不想当农民,怀着梦想打算闯出一番天地的他,开过装载机,跑过运输,可几年下来钱没挣到,还让他对前途和事业失去了信心。
正当他为前途渺茫而犹豫不决时,父亲说了一句,“亮伢子,回来跟我一起种田吧。”
种田可以,但总不能像父亲那样只种十几二十亩,父亲用家里的小型犁田机为乡邻翻地每年挣一两万块钱的“外快”却让王金亮得到了启发。
王金亮在不断扩大种田面积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了添置大型农机,组织农机服务队上。经过几年发展,王金亮的农机服务队发展到了40多人百余台大型机械,年服务面积超万亩、年收入近20万元。
采访时,王金亮接到一个来自邵东的电话,对方称有一片1500亩的双季稻丰产片的翻耕和收割任务,问他接不接。王金亮满口答应下来。
王金亮说,仅这一单,两季田地翻耕、收割,服务收入就有8万多元。
谢海花:探索家庭农场的最佳模式
湘潭县稳根家庭农场负责人、平山村40岁出头的谢海花是远近闻名的能干婆。
谢海花是郴州人,20多年前,她与到郴州打工的周稳根邂逅并结为伉俪,婚后育有两个可爱的女儿。
公婆年纪大了需要照顾、孩子要上学,家里离不开人,谢海花两口子回到了乌石镇平山村。
没了打工收入,谢海花便在村里流转了50多亩地当农民。为节省开支,谢海花很少请工,凡事都亲力亲为。每年挣的钱除日常开支外都用来购买农机、扩大规模。
2016年,湘潭县稳根家庭农场正式成立,如今农场规模达到280亩,同时也添置了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等全套农机,正是因为有了机械的帮助,280亩地种下来仍不需请工。
当问及农场挣不挣钱、准不准备继续扩大规模时,谢海花说:“每年纯收入有20多万元,比打工强得多;规模不能再扩大了,就当地山丘地形和目前技术条件,家庭农场最好控制在300亩以下,否则就要请人工,请人工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再有就是能种双季稻不种单季稻、不能种双季稻就必须再种一季油菜,还有就是要种优质稻……”
能干婆就是能干婆,谈起家庭农场的管理,还真是一套一套的。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