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蜕变中的升华 ――记清华MBA香港中文大学交换项目
人生蜕变中的升华 ――记清华MBA香港中文大学交换项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MBAChina网讯】如果你有机会,从一成不变的日常中逃离,在异域文化中尽情徜徉书海提升自我,你愿意抓住它吗?
换个城市,继续造梦。也许短短一个学期的交换无法给你所有答案,但是定会让你找到去探究和思考的新方向。
年逾不惑,率真地为自我而活,为追逐遥远的梦想而前行。2016年我考进清华经管学院读MBA,又在2018年9月有幸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为期3个月的交换。英文基础薄弱,唯有奋起直追;竞争激烈,却又柳暗花明。在经历了前期一波三折、令人倍感折磨的申请、选拔之后,我终于等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确认函。
如果说读清华MBA是我人生的一次蜕变,那么香港中文大学的交换学习则是蜕变中的升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香港,东方之珠。
此前的每一次到访,留下的印象无非是天平山顶看下来的霓虹闪烁,中环的叮叮当当,铜锣湾的摩肩接踵……没料到,在城市的喧嚣之外,还有香港中文大学这样小隐之地。
学校位于郊区沙田,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树木参天,鸟类繁多,自然环境出色,有“亚洲最美大学”之一的美誉。学校以书院为单位构建组成,校园面积位列香港各大学之首。校内建筑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有电梯或小路相通,也可免费乘坐定时的校园大巴,很是便捷。
诸多的校园景致中,我最喜欢的一处名为“天人合一”的景观。绕过新亚书院,走过那个建筑的转角,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远方的天空、大海、山岭、大地和近处的水、树木浑然一体,带来视觉和心灵的强烈震撼,不得不惊叹这一景色的浑然天成,让人体会到“沧海一粟”的人生情怀。
和声书院旁的“悬崖餐厅”也是个好去处,西餐式样的蹄膀是此间特色,虽然味道与清华万人食堂里的中式做法迥异,却是异常鲜美。
校园内的美景还有很多,不及历数。在我看来,香港中文大学虽成校时间不长,但草木建筑之间却融合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化,底蕴深厚,回味悠长。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香港中文大学的全职MBA是一年制,分三个小学期,课程比较紧凑。然而设置的很多课程都会与香港高度开放的市场、成熟的国际商业网络、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以及自由和通畅的信息交流等要素相结合,显得非常务实。
交换的这三个月,我一共选了Sustainable Business、Business Modeling、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Technology三门主课,也去旁听了一些选修课。
Sustainable Business的老师来自中欧商学院,课堂规模不大,所以课堂上的互动非常多,每个学生都会被提问。刚开始,由于预习不充分,老师略带法国口音的英语让我在课上如坐针毡。后来我把两个案例预习得滚瓜烂熟,才在后面的课上跟上了节奏,参与了探讨和交流。最后在课程结束前的小组Presentation上,我结合自己熟悉的中医药传统领域的知识,围绕银杏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内容,来阐述中药对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Business Modeling的老师是来自墨尔本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他在CUHK的3门课都很受欢迎。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有次见到他或许因为身高原因半跪在地上比划着学生的电脑屏幕答疑,这样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精神让我非常敬佩。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Technology这门课对我这样的创业者极具价值。老师Allen Ma是CUHK的特聘教授,自己也创办和管理数家企业,还曾经是香港科技园区的领导,人脉广泛。每周的课上,他都会请一个重量级的嘉宾来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关于管理和创新技术方面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嘉宾里既有创业小有成功的CUHK博士;也有知名企业的CEO;还有来自香港卫生总署的官员,角度非常全面。我在课下向他请教关于自己公司的问题时,也得到了他非常友善的回应和指点。
我在同学的推荐下,去旁听了两门课。尤其喜欢一门美国教授讲的Money & Capital Market。这门课的内容本身就属高大上,再配上教授标准的美式发音,感觉就像到华尔街了。在旁听课上也认识了更多的同学,和他们也进行了深度地交流。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在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的三个月,何其有幸与另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同侪相伴。彭齐贤Peter,来自17级清华-MIT全球MBA,此前他已经在墨尔本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他为人热情谦逊,不仅帮助我解答学习上的问题,还结合他留学的背景,从宏观角度给我讲解外教讲课和分析案例的逻辑性,然后再从微观角度落实到我们上课的具体内容上来,这样庖丁解牛式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他在课下也会反过来咨询我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我则凭借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样一来一往沉淀了我们之间浓浓的同学情谊。
除了Peter,在交换期间,我还结识了一群很励志的小伙伴。Bingtang、Yong、Emma、Leah,他们都是我在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technology这门课上的小组成员。
Bingtang来自印尼,勤奋认真;Yong是韩国长腿欧巴,新婚第二年就跑来念书,总爱戴顶看来有点儿搞笑的黄色帽子;Emma的老家在湖北靠近重庆的地方,有着一股辣妹子的拼劲,她一边上课,还一边做一份基金公司的兼职实习;Leah是福建人,最年轻,GMAT 720的学霸。每一次与他们的交流,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对年轻人和对自己的全新认识。
Peter的话
“香港是我多年前就向往的地方,因为这里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香港学习生活的体验使我对中国青年到底应该如何融入商业全球化进程会有深刻体会。来到这里,我既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学习到了西方学院式的严谨。
本趟交换之行最大的收获在于跟学长同行,他基于自己多年的从商经验和对中国特色商业模式的透彻理解,更能从容在香港这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展示自己的内功,让其他同学从更独特的角度感受中国经济。我们因为经济体制不完全同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在对商业模式的思考上有着不同的理解,感谢学长将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商业实践相结合,也让海外和香港同胞们感受到中国原生创业者的魄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香港在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是否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
这是我们的小组作业主题。结论需要以一篇不超过2500字的论文予以阐述,同时还应辅以十分钟的视频展示。
我的英文表达基础差,不得不笨鸟先飞。第一次的小组讨论,趁其他人都还一字未动,我就拿出了两三千字的中文初稿,把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正在得意呢,却遭到了同学们的质疑,尤其是两位外籍同学理解不了的中文。
等他们全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我在最后才发表意见。当我用英语费力地陈述完观点后,又被国外同学质疑了。“So, yes or no? Be clear, Chen! ” 然而,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个辩证的结论,不能简单给出Yes or N0,有时候是非分明的论断虽然清晰简洁,但并不符合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所以我认为只有香港在某些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后,才能够在大湾区的发展中启到引领的作用,否则选择NO。
中国同学倒是很快理解了这样的辩证思维,Leah、Emma和Peter于是不停地在进行沟通和协调,并补充了很多建议,最终实现了团队意见的统一。
针对主题,我们建议在落马洲与深圳附近,以及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区域附近,建设两个大型的综合体,作为香港的产业转换,承接给大湾区的其他城市,从而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了让论文更有说服力,我在课余时间实地勘察,并请教了一些专业人士,验证提出的观点方案,这样务实的态度赢得了伙伴们的一致认可。
最终经过群策群力,我们呈现出一篇观点新颖兼有具体建议的论文,配合剪辑出的炫目视频,获得了教授的认可。
很庆幸自己有勇气背上行囊,踏上旅程,见识不一样的风景;
很感恩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一路相伴,保驾护航,使我得以体验不一样的精彩;
很感谢清华MBA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交换机会,也希望更多的同学未来也参与进来,为自己的学业之旅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