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世博主题论坛专家学者把脉中国城市化
出席世博主题论坛专家学者把脉中国城市化 更新时间:2010-9-18 7:41:44 在日前结束的“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世博主题论坛上,“城市化”一词,以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乡统筹发展成了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聚焦的热门话题。
方向:大城市群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李强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64%,到1978年的17.92%,变化很小。但1980年后城市化开始加速,到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6%。而且,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大都市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
目前,我国已形成10个大都市区,人口均超过1000万。这里不仅城市化程度最高,还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引擎,大部分的GDP都是由它们贡献的。因此,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教授樊纲提出要加强发展大城市。
按照国家规划,到2050年之前,我国城市化率要提高至70%左右,这样平均每年约有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樊纲认为,把长江沿线算上,至少东南沿海、中部地区将是未来承载这些人口的主要地区。“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再发展余地不多,要在沿海地区发展大量的中小城市,让它们长成大城市,从而形成一些大城市群。”
姿态:包容融合
人口大量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如果城市永远对农民工采取一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态度和政策,那么就无法真正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于是,“建设更具包容性的城市,进一步实现社会融合”被众多专家提了出来。
“将来,成功的城市更多的是兼容并蓄的城市。”欧盟“城市行动”项目主任彼得・拉姆斯登举例说:“伦敦700万居民中,有1/3出生于英国之外。”他认为,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外来人口更好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更趋人性化。然而,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与会者纷纷指出,政府应该做进一步的努力。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提出了对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制度瓶颈还需进一步突破。”
路径:绿色创新
论坛上,对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专家们多次提到“创新”一词。
“城市集群式发展很重要,但也要注意差异化竞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朱晓明表示,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三个趋同:规划趋同、产业趋同和形象趋同。大部分省份的产业结构趋同率达90%,国内600多个大、中、小城市的形象也多“千城一面”。“而当今世界正在细分重构。”他认为,在细分重构的时代,城市要转型,要走创新发展之路。
随着城市的发展,资源紧缺等问题会日益突出。2010年欧洲提出了三个增长,即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增长;很多国际组织也纷纷提出绿色新政和绿色增长。“绿色低碳”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