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满城皆是“扫地僧”

频道:理财规划 日期: 浏览:0

文 颖宝

【920AM / PM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文系列—中山】传统文化,如同一根跨越千年的线,将中山的历史、人物与故事串联起来。

中山的市中心,被一条岐江穿插而过。岐江属西江水系,是港澳地区的主要航道。/图虫创意

2003年大学毕业后,阮卓卿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留在广州,而是回到老家中山。

原因无他,中山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能让他的内心获得安宁。

文化串联起人和故事

广东中山,从“香山县”到为了纪念孙中山而改名的“中山县”,再到被称作“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中山市”,它的故事已经讲了八百余年。

1904年,中山人杨铁夫回到家乡,担任龙山书院(现名“中山市龙山中学”)的院长。此前,他留学日本,目睹祖国遭到侵略、锦绣山河破碎的场面,萌生用新式教育救国的想法。

受杨铁夫“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学理念感染,岭南画派著名画家林介如、国民政府学系领袖杨永泰、后成为孙中山得力助手的胡汉民等一批饱学之士,相继来到龙山书院教书。

龙山书院曾因经费不足、校舍年久失修,一度败落。后来海外华侨、当地人的慷慨解囊、捐钱捐地,才让书院重获新生。有记载,当时募捐白银达到三千四百余两。/《中山商报》

时间滑到1996年,刚考进龙山中学的阮卓卿,遇到了一位在对联方面颇有造诣的语文老师。受老师影响,他对创作对联产生兴趣,并自行研究起了格律。

少年阮卓卿没有想到,古汉语以及背后的传统文化,未来将成为他一生沉浸其中的事业。

前人为了让更多孩子接受教育,建造了龙山书院;杨铁夫在龙山书院,扬起了一股兴学之风;阮卓卿在日后的龙山中学,埋下一颗古诗词的种子。

传统文化,如同一根跨越千年的线,将中山的历史、人物与故事串联起来。

中山是孙中山的出身地——光凭这个定义,就预示着中山将永远被厚重的历史文化包裹。

或是因为在冥冥中被这根线牵动着,中山人更容易沉下心来钻研一些看似乏味的文化。

宏观上,中山享有“广东曲艺之乡”“民歌之乡”的美称;沙溪凉茶、小榄菊花会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溪鹤舞、黄圃麒麟舞等民间艺术,被纳入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中山咸水歌,是当地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时唱的民歌。因为歌曲用广州方言演唱,又被称作“白话渔歌”。

落到个体,中山藏着很多“扫地僧”,仅仅在阮卓卿供职部门的十来人里,就有一位是沙溪镇诗社的社长。

中山位于珠江三角洲出海口,是中国5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市级下面直接管着6个街道和18个镇。其中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镇级诗社仅两个,创立于1998年的沙溪镇诗社是其中之一。

结识这位社长后,曾被遗忘的古诗词种子,在阮卓卿体内再度生根发芽。

“庆幸当年的社长很有仁者之风,不但愿意教我写诗,还让我与几位副社长讨论、切磋。”去年,阮卓卿接任了诗社社长的位置。回想从初次接触到系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贵人引导他前行。

或许,不是阮卓卿足够幸运,而是每一个中山人,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截至2018年底,中山全年报纸总印数2519.4万份、公共图书总藏量25.9万册、档案馆26个;据中山市委宣传发布的数据,中山居民家庭藏书量平均为75.1本,年平均阅读量为14.1本,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1.2本)。

文化事业与民生极高的融合度,奠定了中山文化重镇的地位。

中山城区里,随处可见祠堂和武术馆。

梅州人刘艺,也是被传统文化这一根线,牵引着进入中山的人。

刘艺本科学的是国画,毕业后在广州当艺考培训老师,结果没几个月就撑不下去了,“生活就像被赶鸭子上树似的,上班要是不走快两步连公交车都挤不上,遇上高峰期还得坐一个小时才能去到培训学校,让人身心疲惫”。

刘艺意识到,自己那“慢吞吞”的性格,不适合在一线城市打拼。辗转几个城市后,他在中山找到了一份小学书法教师的工作,“在这里,起码精神压力不大”。

如今的他,除了教师的身份,还是广东省书法协会的会员。

谈及逃离一线城市的决定,他表示只有在中山,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为自己而活”的幸福。

“幸福感很强烈。”短短两个小时里,刘艺三次提到幸福感,主要体现在消费水平低,“打个比方,我家小区的停车费,一天上限才10元”。在中山工作的第四年,刘艺已经买好了房和车。

中山城区的房价,虽然较五六年前已经翻了一倍,但仍然在可接受范围内。

据调查数据,2007-2017年间,中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近130%、人均消费支出累计增长93.6%;2018年,这两组数据分别为同比增长7.7%和6.8%。意味着,中山人均收入连续多年跑赢物价。

低压力、慢节奏的生活,让中山变得宜居、中山人的幸福感更强;

也正是这种不浮躁、让人内心宁静的城市氛围,才能培养出更多新生代文人、将中山传统文化延续下去。

最近,阮卓卿与刘艺计划从挖掘历史、寻找新推广途径入手,同时延长文化这根线的新、旧两头,更全面地弘扬中山传统文化。

传统与现代交错的美感

早上9:20分,阮卓卿拉开工作室的趟栊门,继续修葺这栋建于民国时期的三层小楼。

几个月前,阮卓卿在距离中山市政府10公里外的厚山村,发现了这栋外墙破败却难掩异域风情的骑楼。

经过翻新的三层小楼——受华侨文化影响,在中式的骑楼外墙雕刻西式花纹,是中山在民国时期较为常见的建筑风格,比如孙中山的故居,也是一座赭红色中西结合的骑楼式建筑。/阮卓卿 供图

骑楼的主人如今身在海外,在此之前,他已经拒绝了无数名愿意高价租房的人。他不希望自己的祖屋被改造成客栈、私房菜馆等盈利性质的场所,但当听到阮卓卿说“用作文化创作和举办沙龙”时,他爽快答应了,并半开玩笑地表示“一年给一块钱租金就行”。

“希望未来我回国后,还能从祖屋的器物、墙壁和木楼梯上,闻到几十年前的气息。”房东觉得,阮卓卿是热爱传统文化的人,祖屋暂时交给他,能让人放心。

放眼整座厚山村,道路全用石板铺成、墙面尽用青砖堆砌,两旁大多是用瓦片作顶的矮房——

尽管大部分房子已经无人居住,但这里仍然保留着屋檐雕刻、台阶彩绘、彩色玻璃窗等原有的建筑风貌,就连墙面的绘图装饰都没有遭到人为破坏。

木阶梯上的油彩花纹没有被刮去,当年的故事也得以流传下来。

像厚山村这样的古村落还有很多,它们穿插在中山城内,从市中心延伸至市郊。

中山人,也习惯了上一秒还在现代化的沥青大马路上走着、下一秒就拐进民国村落的反差感。

2013年初,孙中山的出生地翠亨村等7座中山古村落,被列入《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单,成为彰显中山文化特点的代表之一。

这种特点,就是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融合的美感。

站在古老的厚山村中心,一抬眼,却发现不远处就是现代化住宅。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浪潮下,中山古村落仍然能在市区内“屹立不倒”,是因为绝大多数中山人都跟阮卓卿的房东想法一致——

钢筋水泥建造的城市日渐冰冷,唯独有传统文化的地方,还能让人感受到一丝情怀。保护这一根跨越千年、坚韧却又脆弱的线,成为每一位中山人潜意识里的选择。

闲时,阮卓卿会拿出520胶水,将断裂的雕刻品一块块粘回去。

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他们形成这种观念的,是在八九百年前就已经打下基础的文化底蕴。

西晋末年,晋朝皇族之间爆发了史称“八王之乱”的权斗,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人往岭南迁移。其中一批人,定居在香山岛(中山旧名)。

南宋末年,宋端宗为了逃避元军追杀时,曾在香山逗留,因此在南宋灭亡后,皇族、官员和他们的后裔,也纷纷流落到香山。

这一批“外来人口”,在香山建造了大量的房屋、祠堂,并推动技术发展。

“(中山)有文化底蕴,所以养育出孙中山、阮玲玉、杨奇、方人定等才华横溢的历史名人。这批人进一步扩大中山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来更多对此感兴趣的年轻人,将中山文化推向新的阶段。”

时至今日,仍然有人惦记着“老屋的瓦片顶该翻修了”。/阮卓卿 供图

中山文化这根线上每一环,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目前的最后一环、中山诗词界后起之秀,阮卓卿正在思考下一环节该怎么走。

“想把线牵到未来”

培养新一代文化传承人,着实是越来越难了。

毕竟,现在的小孩子要面对太多诱惑,相对影视综艺、游戏机、社交平台等娱乐项目,诗词歌赋、书法国画、刺绣等相对枯燥且有门槛的传统文化,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

结合自己在中学时爱上古汉语的原因,阮卓卿认为,古诗词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先引进校园。

“中山人大多讲粤语,粤语相比国语更接近唐宋的官话。”

古诗词之所以更容易在校园里推广,是因为粤语地区人士有语言优势,“元朝灭了宋朝以后,将北方方言定为国家用语,接近如今的国语。粤语有9个音调,但国语只有4个,其中就少了唐宋诗词中关键的‘入声字’。写诗过程中,如果‘入声字’错了,可能会导致整首诗格律错乱”。

“当然,有些后天努力的人,会一边写诗、一边捧着工具书查哪个音对哪个音,虽然也能写出好诗,但相对没那么方便。”

尝试用粤语念唐诗宋词,或许会更加朗朗上口。/图虫创意

意味着,从小生活在粤语环境的中山小孩,学习古诗词的难度会大大降低。无论孩子们是否感兴趣,都先让他们吟诵并试着理解诗词,在内心埋下一颗种子。

对比世界上的其他城市群,如波士顿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中山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似乎缺少了一股文化力量——目前没有一间能排在世界前列的高校,是大湾区的遗憾。

粤语与古诗词的高融合度,是任何一种语言无法替代的。或许,这能成为一种独特的“粤式”标签,化作大湾区的文化品牌。

除了古诗词,书法教育用书也在2015年全面进入义务教育课堂。刘艺表示:“现在小学三到六年级都有书法课,而且被列入了期末考试科目。我经常跟孩子们讲,考试有多重要、写字就有多重要。”/图虫创意

除了向校园渗透,阮卓卿也经常带领沙溪镇诗社的成员们,协助政府、企业搞活动,比如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香港回归23周年”等主题活动撰写诗词、在一些中山企业挂牌做创作基地。

“政治、文化、商业,是相辅相成的。”阮卓卿的思路是,用传统文化为政府活动、企业行为做背书,提升核心竞争力;借助后两者的渠道,提升传统文化的触及范围。

至于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扩大到中山以外,阮卓卿觉得,刚刚租下的这栋三层工作室,或许是新阶段的起点,“未来我会经常邀请文化界的朋友们来这里交流、办展,希望这里兴旺起来后,能够吸引其他同行前来开工作室、文化类企业等,形成产业园区”。

像阮卓卿这样的文化工作室,在中山还有很多,但零散分布,需要有一个力量将它们扭成一股绳。图中字画的创作者,7年前从北京“逃到”中山开工作室,只为静心钻研书法。

“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出来以后,推动了深中通道的项目进程。我看到很多深圳人已经跑来中山买房了。”阮卓卿认为,大湾区政策有助于中山文化传播。

深中跨海通道,全长约24公里,路线起自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通过广深沿江高速二期东接机荷高速,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马鞍岛登陆。深中跨海通道主体工程预计在今年底全面开工、在2024年全线通车。

深中跨海通道建成后,深圳-中山往来只要20分钟车程。

更早一点,在2019年,“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至中山”已被写进中山的城市规划。今年,为了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海市委副书记建议争取尽快实施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至珠海、澳门的项目。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将被连接在一起,而中山文化这条线,必定会随着更频繁的人员流动,被拉扯得更远。

晚上9:20,在工作室收拾了一天杂物的阮卓卿,“嘭”一声拉上趟栊门,准备回家休息。

中山文化,在这扇木质门一开一关之间,开启了新关卡。

门前门后,是中山传统文化辉煌的过去,与可期的未来。

隔音降噪门窗

高端门窗

别墅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