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鹤展翅,乘风高飞。1月10日至11日,全球滨海论坛在江苏盐城举办。作为此次论坛的主会场,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全面展示黄海湿地生态区域自然人文的主题馆——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以一鹤独舞之姿惊艳开馆亮相。该博物馆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果的展示馆,深化湿地国际科普科研和交流合作的科技馆,将成为探索湿地保护与开发互动并进发展之路的重要载体。
城市记忆,原火车站上建起博物馆
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也是全球候鸟迁飞线路上的重要节点。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其YS-1、YS-2两处遗产地均位于盐城,东方湿地之都就此成为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选址城市。
项目位于盐城市亭湖区原盐城火车站地块,总占地面积15.9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40万平方米,分为黄海湿地博物馆、博物馆附属设施酒店、会议中心三大单体。其中博物馆利用原来的盐城火车站候车大厅及站台区域进行改扩建,配套会议中心和酒店为新建。项目在创新设计的同时做到新旧交替,改建保留度高达80%,既保留了盐城火车站原有的城市记忆,又为盐城打造出了展示盐城湿地文化的新地标。
博物馆实景图
完成改扩建的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项目整体以“和谐共生”为设计理念,汲取了湿地、丹顶鹤等盐城湿地文化中的核心元素,外观以丹顶鹤展翅飞翔为设计灵感,结合盐城黄海湿地文化,对原火车站网架屋盖进行拆除,并进行结构局部加建,以适应新的建筑形态。博物馆屋盖由七榀钢管桁架组成,七条屋脊形似湿地保护鸟类丹顶鹤翅膀的羽轴,六片平屋面形似振翅舒展的羽片。羽轴羽片渐次旋转、错落连接,曲线造型优美灵动,从而将“丹鹤展翅,翎羽起舞”的建筑寓意展现的淋漓尽致。由于博物馆毗邻黄海湿地公园,遥遥望去,犹如丹顶鹤栖居于黄海之滨,完美的将滨海湿地风光誊画于城市繁华之中。
技术引领,现场施工三维可视化交底
该博物馆是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设计和建设的,建成后将承担“湿地科研国际交流中心、湿地科普大众推广中心、生态服务责任担当展示中心、黄海湿地管理监控中心”四大职能,将着力打造成为集保护展陈、公众教育、生态旅游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态综合体”。为达到工程功能定位和要求,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国内少有的超大跨钢桁架,采用加强六边形桁架+联系桁架形式的超大跨钢结构,与南北侧圆管格构柱形成整体屋盖系统,南北跨度达220米,建筑屋盖总重约2096吨。
此外,异形钢结构对施工精度要求较高,要求从深化设计、构件工厂加工、现场焊接拼装、到分段吊装都要有极高的精度。为确保屋盖吊装卸载顺利进行,项目部采用BIM技术提前建模模拟施工,对支撑架位置提前策划,支撑架下部结构提前施工,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三维可视化交底。针对现场屋盖和下部结构施工存在的交叉作业风险,采用BIM技术进行三维施工策划和部署,减小安全作业风险。
独创工艺,大型异型建筑兼顾美观安全
如何用静态、僵硬的金属,去实现博物馆屋面整体“翎羽起舞”轻盈动态的效果,也是项目建设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最大限度的呈现博物馆的建筑理念和寓意,项目在设计之初,针对双曲面金属屋面装饰板为空间双曲面造型,且每块板均需要相对独立定位的实际情况,采用犀牛软件进行屋面三维建模,确保建筑外轮廓的造型,同时根据深化模型进行工厂下料,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
另外,在施工过程中独创了大型展馆超大跨度异形双曲面金属屋面板施工工艺,采用铝合金圆管作为装饰龙骨,装饰板的角码为匹配曲率的圆弧角码,两者完美配合,在屋面造型起伏转折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仅解决了曲面斜率调整的问题,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装饰层的结构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大型异型建筑既要美观又要安全的问题。
统筹谋划,克服疫情与环境双挑战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是盐城市重点工程,也是中建八局在盐城地区的重点项目。项目工期紧、专业多、施工条件复杂,工程地处城区,场地内有现状河道、大量绿植,场外临近高铁线路、高架桥,同时又属于限高区域,周边环境复杂,施工高峰期又逢江苏局部疫情爆发,给施工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面对疫情与施工环境的挑战,中建八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总承包管理优势,统筹谋划、精心部署,1个月完成土方20万方开挖外运,45天完成会议中心5000吨钢结构吊装,20天完成3000立方米墙体砌筑,会议中心提前3个月竣工。项目施工高峰期,现场共有15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期间项目采取封闭管理、建立个人台账、跟踪人员信息、定期开展核酸检测等措施,为项目高效建设保驾护航。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随着近日全球滨海论坛的举办,这座凝聚着八局建设者心血的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将面向世界,展现中国之美,为中国黄海湿地宣传保护展开崭新篇章。(中建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