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一个叫做“分水岭”的小镇,藏着关于油纸伞的故事2、这部“惊艳”又高分的《白蛇传》,为什么叫好不叫座?3、绍兴有一座已成断桥的古桥 它背后竟藏着一个动人故事
一个叫做“分水岭”的小镇,藏着关于油纸伞的故事
江子
【编者按】: 一把油纸伞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作者江子在四川泸州发现了一个叫做“分水岭”的小镇。它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之处,以盛产油纸伞闻名。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拥有大大小小上百家油纸伞生产厂,从业人员多达上万人。然而,当机器生产开始普及时,手工制作开始失去了活力。
虽然油纸伞业已经萧条,但在作者眼里,油纸伞已经成为了另外一种存在——它的文化意义没有消失,它是文明的使者,是中国千年古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它改变了泸州的气质,让泸州风情万种。
泸州只是作者江子行走的其中一站,在《去林芝看桃花》一书中,他步履不停,前往浙江、广东、四川、新疆、云南、西藏、福建、台湾、江西9个地方,以自然风物为切入,娓娓道来与之息息相关的奇闻轶事,如浙江的“双龙六帖”“梅雨潭”、新疆“赛里木湖”、西藏“林芝的桃花”、福建“五店市的马”、江西“瑶里的月亮”“丰城的窑”等等。
作者笔触细腻柔美,内容丰盈饱满,不止是单薄地吟哦风景,而是以风景为线索,寻访其背后隐着的人、物与事,读来引人入胜。
经出版社授权,本文摘录书中“泸州的油纸伞”一章,一起走入这个神秘的边远小镇,了解油纸伞的前世与今生。
泸州的油纸伞
同大多数中国当代乡村集镇一样,位于泸州江阳区东南部的分水岭镇,是个看起来人气并不旺的地方。据说它曾是川、黔、云三省间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可我到达时,看到的是一条长长曲折的老街两边,店铺要么店门紧闭,要么懒洋洋开着的光景。街上既看不见人问价,也少有人走动。只有几家饮食店,门口的炉子冒着热气,炉子上的大锅里都煮着大块的豆腐。正是中午时分,店里三两人吃着,也不太说话。
我们走在街道上,总算让街道有了点人气。可这街道上仅有的本地人对我们的到来并不讶异,我们经过时,他们只是向我们投去匆匆一瞥,依然低头做着自己的事。偶尔有一两条狗躺在地上,似乎连睁眼看看我们都觉得费神。
这个集镇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植物长势凶猛。街道两边常常是巨型樟树,枝叶丰饶如巨大伞盖,树干要八九人才能合围,以为是长了五六百年才有的规模,一问才只有一二百年的树龄。从集镇往四周望去,青山环抱,色如新漆,似乎生命的喧响无所不在,再悲伤暗淡的灵魂都会如沐春风。
然而寂静的山沟可能是凤凰的故乡,表面如此冷寂的分水岭镇也会有风流妖娆的一面。当当地朋友领着我们转入了一个逼仄巷子,走进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宅子时,我们看到了与老街完全不一样的景象:
分水岭镇不一样的风景。 视觉中国
许多人在忙碌。他们有的在用机器把木头裁成棍条状,有的忙于在木棍上凿细小的洞,有的在木棍上装上木条,形成伞骨,有的在伞骨上缠上丝线。有的呢,往伞骨上拼贴有图案的纸。还有的,往纸上涂上糨子……我不能详尽地叙述他们的工作,因为我的目光所及,他们工序复杂,分工精密,指间的动作细微谨慎,有着与机器生产完全不一样的节奏和耐心。
他们都是一些中年男女,与我在老街所见的本地人有着一样的朴素穿着。他们也与老街上的本地人一样无声,可他们有着同老街上的人们的慵懒闲散不一样的专注、静穆。他们的表情是深远的,好像在他们的心里装着一个远方。那个远方,叫作传统。——那是一种叫作油纸伞的古老制作传统。
你该知道了,云贵川三省交界的边远小镇分水岭镇,是中国汉文化符号之一——油纸伞的故乡。
那个面积巨大的百年老宅,就是全世界瞩目的泸州油纸伞的制作工厂。
泸州分水岭镇,以生产油纸伞闻名。 视觉中国
相传伞是鲁班的妻子发明的。
木匠鲁班每天都要出门工作,常被雨淋。鲁班妻子从门外的亭子造型得到启示,就用竹条做成了一个像亭子一样的东西,用兽皮搭在竹条上面,下面用一根棍子撑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伞。后来经过鲁班改造,伞成了收拢如棍、张开如盖的物件。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人们借此改进了造伞技术,发明了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的油纸伞。
伞是寻常之物,可做伞却是个对原料和技术要求都十分高的活计:要能撑数千次不损坏,油纸被雨水反复浸泡能不脱骨,伞顶在暴风中行走能不变形。从选原材料到成伞,要一百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技术严格的质量标准。
制作油纸伞 视觉中国
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分水岭镇是个天然适合做油纸伞故乡的所在。那里植被丰茂,到处是适合做伞托的通木,深山里的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非常适合做抗大风不变形的伞骨。竹木又是做油纸伞的纸最好的材料。桐油呢,印刷精美图案的石墨呢,都可以在山上取材。
早在明末清初,分水岭镇的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始研究油纸伞的制作技术。几乎是同时,泸州人开始生产日后让泸州闻名遐迩的泸州老窖。
分水岭镇人上山挑选最好的木头和老楠竹。分水岭镇人在经过防腐处理的木头和竹子上钻孔、拼架、穿线,精心布置用于抵挡雨水的各种小小的机关。分水岭镇人在纸上画上最好看的图画——在这张圆形的、与天空对话的纸上,分水岭镇人展开自己的想象,画上脸谱、山水、花鸟,画上对生活的赞美与祝福,并给纸涂上最好的桐油……
分水岭镇人上山挑选最好的木头和老楠竹制作油纸伞。 视觉中国
天然的资源优势,和分水岭镇人的勤奋刻苦,也许还包括分水岭镇有十分好的地理优势——处于云贵川交界,是三省物资集散地,分水岭的油纸伞迅速游走四方,盛开在中国雨水横斜的天空下。
无法再现400年前泸州分水岭镇家家生产油纸伞的盛况。有一组历史数据可以窥见一斑: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靠近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当时泸州的“油纸伞一条街”。极盛时期,泸州境内共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年产纸伞2000万把。无疑,泸州最先制作油纸伞的分水岭镇是其中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分水岭镇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满山的草木做成了美的产业,让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原本处于三省边缘地带的泸州管辖下的蕞尔小镇。
珠子街是当时泸州的“油纸伞一条街”。 视觉中国
可以说,泸州,是油纸伞天然的T字舞台。
被长江和沱江滋养的泸州,植被丰茂,万木葱茏。我去的时候正是9月,在泸州坐车沿途所见,田野,山林,街头,巷尾,到处是水润润、油汪汪的绿色,天地间似乎一片枯叶也没有。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个地势空间上高低落差不小的地方。无论山区城镇,地面俯仰峭拔、转弯抹角、变化无穷。我所住的酒店为江阳区南苑酒店,滚滚的长江就在不远处,却如谷底之豹,与酒店的地势有百米的落差,需低头才见。从长江到酒店,中间好几条路蜿蜒曲折,车流人流辗转攀升,有着平原地带难得一见的崎岖与宛转。
如此的地形地貌,加上一把油纸伞,泸州就风情万种了,就如诗如画了。想象着雨水横斜的日子,有人撑着油纸伞从低处缓缓走上高处,仿佛是一朵彩云徐徐出岫。那驾着彩云的人,肯定就仿佛妙曼的仙子,她的面孔在伞下隐没,她撑伞的手涂着蔻丹。或者,远远地看着一个人撑着油纸伞,从高处徐徐走下低处,山坡横斜,四周皆绿,彩色的伞与绿色的环境,撑伞的人与山坡,构成了色彩和几何意义上的视觉之美。街头的拐弯处,古老的巷子尽头,陡然出现一把色彩饱满、雨水在上面唱着圆舞曲的油纸伞,连天空都会为之迷醉。
没有油纸伞,长江边的泸州就只是一座酒城。的确,泸州老窖的名声太大了。走进泸州,到处是泸州老窖为主角的店铺和广告,到处是饮酒的雕塑。那些雕塑里叫不出名字的饮者,或侧卧或斜立,手里举着向天的酒盏。一旁的长江和沱江,感觉也步履趔趄,醉态百出。
酒让泸州充满了阳刚之气。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泸州就是一座雄性十足又浪漫风流的城市,一座容易让革命家、浪子与诗人流连忘返的城市。20世纪20年代,刘伯承在泸州发动了起义及朱德在泸州驻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是油纸伞改变了泸州的气质。她告诉世人,泸州除了散发着白酒的迷香,还有油纸伞的风情。油纸伞,让泸州在拥有了酒的洒脱阳刚之后,透着古典的阴性之美,充满了女性的柔情与蜜意。
家庭作坊,制作油纸伞。 视觉中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泸州的油纸伞业开始冷寂起来。漫天的雨水浇灌,分水岭镇的人们开始发现自己无所事事、内心虚空。看着雨水中钢架伞拥塞了街道,分水岭镇人的心是迷茫的。许多人心怀着失落离开了油纸伞制作现场,去了远方。仍有人坚守原地,守护着这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机器生产使油纸伞失去了实用的那部分市场,可是油纸伞还有另一部分坚韧的存在。油纸伞除了是使用的伞具,还是文明的使者,是千年汉文化的重要部件。试想,如果没有了油纸伞,旗袍会不会觉得孤独?那些淌着雨的江南小巷子,会不会过于空旷?《白蛇传》里许仙与白蛇娘子西湖断桥边的爱情,怎么开始?戴望舒的经典诗歌《雨巷》,会不会变得平庸?
在汉语的中国,油纸伞含义丰富。它意味着繁衍。客家方言中,“油纸”与“有子”同音。从字形来看,繁体的伞里有五个人字。故过去女性婚嫁,女方通常会以两把油纸伞作为陪嫁,以祝福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它意味着平安。它是进京赶考的书生或走马上任的官员的护身符,在中国古代,赶考的书生与上任的官员背上包袱里除了衣物与书籍,一定会带一把红油纸伞,即“包袱伞”,又称“保福伞”,以求仕途平安、独占鳌头。即使今天,很多地方依然有亲朋、家长、同学给高考的学子送一把油纸伞,预祝成功。它意味着圆满。伞面张开是一个圆,是人人喜欢的象征人生圆满的祝愿之物。它意味着吉祥。在许多地方的习俗里,油纸伞所用桐油有着驱鬼、辟邪、纳吉的功效。所以,家家要用伞来保风水、驱邪气。油纸伞还用于道教典礼及祭祀等方方面面……
分水岭镇人重新审视了油纸伞的文化意义。他们纷纷回到了油纸伞的生产工地。他们上山采来了上好的楠竹,重新开始在通木上挖孔钻洞,精心布置一个个机关。他们在伞面上描花绘朵:画一棵黄山不老松,祝有德行的人寿比南山;画一个龙凤呈祥图,祝福新婚的人们恩恩爱爱;画一个双龙戏珠图,祝福那新生的人儿快乐幸福。他们在分水岭镇的上空挂满了油纸伞,这是他们的野心:他们要让天空也变得生动与吉祥。
泸州的油纸伞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视觉中国
分水岭镇从事油纸伞制作的人从手艺人变成了文化人。——他们的油纸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一个叫毕六福的乡党,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唯一法定传承人。
——穿行在那座被当作油纸伞制作工厂的百年老宅之中,我立即成了有福之人。我看到的每一个人脸上都写满了静穆和良善——那是被传统浸润日久的静穆和良善。我得到了无数的祝福:那油纸伞上面的牡丹、龙凤、花鸟、山水,都在祝福我幸福平安健康美满。我有理由认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叫毕六福——对传统毕恭毕敬,愿人生六六大顺,福气满满,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适合于所有油纸伞从业者的名字。
走出那座作为油纸伞生产基地的百年大宅,外面是用数十把大大小小色彩图案各异的油纸伞串起的天空。天上的光在伞间如同婴儿,躲闪雀跃,仿佛做着快乐的游戏。我可以发誓,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彩色天空。
泸州油纸伞 视觉中国
离开泸州回到家后不久,泸州的朋友给我寄来了礼物:一个纸箱子里有两瓶泸州老窖,还有泸州的特产莲子、桂圆干,然后是一把油纸伞。
那是一把很小的伞。它是红色的,伞面绘的牡丹,牡丹旁用行书写着“天香国色”。这把伞太小了,伞面比八开的报纸还小,小得就像是一个伞中的婴儿。那些纸面下细细的伞骨,仿佛初生的婴儿细细的骨骼。
我立即撑开了这把伞。分水岭镇闻到的桐油味道扑鼻而来。我立即被分水岭镇乃至泸州的山水及400多年分水岭镇制作油纸伞形成的传统所裹挟、包围。我的宅子似乎被吉祥的霞光铺满。
我把这把小伞放置在我家的电视机旁边,希望它护佑和祝福屏幕内外所有的人。我无端地认为,这小小的婴儿是有生命的,它会长大,会在我们出门的时候,独自在家旋转、跳跃、翩翩起舞,把祝福洒满我家的每一个角落。
《去林芝看桃花》,江子(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
责任编辑:王昱
校对:栾梦
这部“惊艳”又高分的《白蛇传》,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5月上映的众多电影中,有一部珠江电影集团和广东粤剧院联合打造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
B站上一段终极预告片播放量就达到265万,豆瓣评分高达8.2分,是2021年至今分数最高的电影。
但该部电影在多部进口大片和国产片的冲击之下,目前上映10多天,票房也只超过670万元,排片量更是不到1%,典型的叫好不叫座。
有人说:是资本的运作埋没了这样一部良心好片,院线决定了我们要看什么电影;
也有人说:是粤剧的形式为观影设置了门槛。
一时间众说纷纭,但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指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一、部分网友认为,是客观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好片被埋没;
二、另外一部分网友认为,电影本身也是有一定缺点的,这些缺点使观众比较难接受。
真相到底如何,也只有看过电影才能得知,茄哥便在周末去看了电影。离茄哥家最近的那家电影院虽然全天只排了1场,好在是排在晚上19点15分的金黄时间,到了现场,上座率竟也不错。
接下来就带大家来深入了解这部电影,看看这部电影到底值不值得我们去电影院贡献票房。
一、
《白蛇传》的故事,相信国人都不会陌生了,如:1992年的《新白娘子传奇》、2019年的《白蛇:缘起》。虽然是对原故事再加工,但这个传奇故事的框架和脉络还是清晰可见的。
作为一部传统粤剧电影,编剧对于《白蛇传》原作故事并没有大幅度的改动,只是在人物性格和细节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但这些细微的调整,看似无足轻重,却在整体上做了改变并重新塑造了片中出现的人物。
全片远景是水墨画风的画面,近景云雾缭绕,蜻蜓、荷塘、锦鲤戏于莲叶之间,给人一种亦真亦幻之感。任谁看到这种画面,都会觉得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梦幻之国。
当白素贞(曾小敏 饰)还是小白蛇时,曾被许仙(文汝清 饰)的前世所救,等到她修炼千年,化为人形之后,便带着小青(朱红星 饰)入世,要与许仙再续前缘。
两人于断桥相会,借一柄雨伞结缘,几组CG过场动画配以粤曲唱词,便交代了两人从相识到相爱的过程。
法海(王燕飞 饰)的出场相当惊艳,他不是以往传统戏曲中的白眉白须老僧形象,而是英俊中年胖和尚的扮相,这一点似乎是受到“大威天龙”(赵文卓)版法海的影响。
法海为人一本正经,他遵循“物归其类,妖与人不同界”的自然法则;但他虽然立场鲜明,却并非没有人情味。
初时,他并没有硬生生拆散白素贞与许仙二人,而是试图通过说服,规劝白素贞离开许仙,将心思放在自身的修行。
但白素贞已沉迷于男欢女爱之中无法自拔,直到她强饮了三杯雄黄酒,现出原形后吓死许仙,又为救许仙到昆仑山上去盗灵芝仙草,这才惊动了法海,令法海决定要插手两人的这段姻缘。
起死回生的许仙虽捡回一条性命,却对白素贞的真实身份心存怀疑,法海就在这个时候出现,对他吐露了实情之后,又将他带回金山寺软禁起来。
此举亦招惹白素贞与小青二人到金山寺要人,随即与法海展开斗法。
“水漫金山寺”是《白蛇传》故事的一大看点,《白蛇传·情》的舞台剧中,这一段是曾小敏老师的踢枪和水袖表演。
法海召唤出了天兵天将,与白素贞刀兵相向,2017年曾小敏正是以这场戏惊艳全场,拿下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电影中略去了天兵天将的情节,便在导演张险峰的建议下,删去了踢枪戏,只保留白素贞与十八罗汉的水袖斗法。
其后又加入了全片的重头戏:白青二蛇水漫金山,与法海终极斗法,也将全片引向高潮。
但电影的结局令茄哥有些意外,法海身边的小僧仁心为许仙的真情所感,私放了许仙。
法海得知后也没有责罚之心,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是该坚持自己的态度,还是应该成全白素贞与许仙的这段姻缘,只好求助于如来佛祖。
最后佛祖降罪,白素贞因触犯天条,被收入雷峰塔中,虽保得真身,却要再修行千年才能成人出塔。
虽然白素贞被压于雷峰塔下是意料之中的事,但电影以此为结局,且白素贞自己也甘愿受罚,这就没有跳出传统的故事线路了。
二、
本片的片长虽只有101分钟,但出场人物不多,主要人物便只有白素贞、小青、许仙与法海四人。
讲述的也都是我们早已烂熟于胸的故事,并没有跳出传统戏曲故事的构架,也没有基于传统戏曲的创新剧情,只是对法海、许仙二人形象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塑造。
这样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剧本,对于舞台剧来说没有问题,但放在一部院线电影里,就有些换汤不换药,过于保守了。
其实《白蛇传》故事源于唐代,在经历几个朝代的更新和演绎之后,也早已经和最初的故事相去甚远,这个故事具有很好的可塑性。
有学者认为,白蛇故事最早起源于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洛阳巨蛇事件——当时,洛阳邙山出现了一条巨蛇,天竺高僧善无畏看出这条巨蛇准备引水漫洛城,于是用法咒斗蛇,大战几天后才把巨蛇打死。而这个故事后来就被安在了唐代高僧法海禅师的身上。
法海俗名裴文德,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唐宣宗大中三年,因当朝皇子身患难医恶疾,裴休就送自己的儿子代皇子到密印寺出家,主持灵佑禅师赐号“法海”。
后法海受师命游历于江西庐山等地,至江苏镇江氏俘山中寻获残佛,便燃烧一节指,誓愿重修道场。
唐宣宗得知法海的事迹,也深为感动,便敕令修建寺院,敕寺院名金山禅寺,法海禅师便是金山禅寺的开山初祖,受到江苏民众的敬仰。
史书中有一则法海驱赶咬伤人的白色蟒蛇进入长江的记载,这便是白蛇故事的来源。
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中就已经出现了《白蛇传》故事,到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已初步定型。
到了清代,这个故事才真正成熟并流传至今。故事包括了篷船借伞,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仕林祭塔等情节。
1992年台视的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便呈现了整个传奇故事的全貌,其中就包括了许仕林祭塔的情节。
而茄哥最喜欢的还是1980年上影厂的京剧《白蛇传》,故事的结尾小青修炼了三昧真火,用真火烧毁雷峰塔,救出白素贞,还把法海赶到蟹壳里。
《白蛇传·情》的故事删去了白素贞被压于雷峰塔下之后的情节,用一个“情”字贯穿全剧,打通人妖之间的界限,片中的人物也不再是善恶的二元对立,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去重新塑造每个角色,且更强调了“情”的作用。
这种做法适用于舞台剧上,也是一种创意的尝试,但电影需要更紧凑的情节,更尖锐的戏剧冲突,这种大刀阔斧的删节就不太合适了。
茄哥认为,该片在情节上过于简单,结局的立意处理也不够新颖,是本片的一大缺憾。
三、
本片号称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其中最精彩的镜头都在放出的物料和预告片里。
“水漫金山”的画面确实做得非常壮观,既具备视听震撼力,又带着水墨风格的写意,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感受。光是看到这些画面,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片中演员都是舞台剧版的专业粤剧演员,其中曾小敏老师已经44岁了,是广东粤剧院的院长。她专攻刀马旦、闺门旦和花旦,不仅唱功一流,亦身手矫健。
片中所有武打动作都是她亲自完成的,完全不需要替身,一手水袖功夫行云流水,是片中第一大咖。
“小青”朱红星则是后起之秀,曾获得第五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铜奖,今年春节还上过央视春晚,参与戏曲《盛世百花园》的表演。
她的颜值极高、表演自然,将小青的机灵可爱和爱憎分明都诠释得非常到位,是片中的一大亮点。
“法海”王燕飞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肯定,他是广东粤剧院青年团成员,专攻文武丑生和短打武生。
王燕飞版的法海庄严肃穆,虽坚持原则却又有仁慈的一面,已经超脱了以往的反派形象,与赵文卓版法海的摇摆不定又有明显区别,表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特色。
“许仙”文汝清亦是粤剧名家,师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专攻小生、小武。
在片中他的表演虽然相对比赛中规中矩,似乎没太多亮点,但其男声唱腔字正腔圆,还是很有特色的。
四、
现代CG特效与传统粤剧相结合的探索与尝试,是本片最大的卖点。而就成片来看,这种结合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本片才获得了第四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戏曲歌舞影片奖”和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类型之窗·最受欢迎影片奖。
粤剧形式的观影门槛不是没有,但因为有字幕,这种限制其实也不是很大。
总之作为粤剧电影的新尝试,《白蛇传·情》是值得肯定的,茄哥也推荐观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
茄哥亦希望《白蛇传·情》能够开启电影工作者对于这类电影的探索,让我们以后能够看到更多、更成熟的戏曲电影。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热血丹心)
绍兴有一座已成断桥的古桥 它背后竟藏着一个动人故事
2018-09-20 10:40 | 绍兴晚报
(旧时的万寿桥)
被称为万桥之乡的绍兴,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座精美的石桥,更有一个个造福乡里、不求回报的动人故事。9月17日,有市民向记者反映,绍兴市越城区东湖街道的市级文保点万寿桥原本是一座精美的石梁桥,如今却成荒草丛生的断桥,十分可惜。
昔日精美石梁桥 今日成断桥
9月19日下午,记者到东湖街道永宁村采访,一同前往的还有斗门街道洋江村党支部书记王光荣。在洋江村与永宁村交界处,原先两村村民进出同走一座桥。万寿桥位于永宁村,又名蜈蚣桥,为东西向的一座石梁桥。然而,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桥已成断桥,中间的石梁不知去向。
“这座桥是我外太公修建的,他捐资修桥的故事还刻在桥旁的石碑上。”王光荣说。记者在他的带领下,穿过一片荒草丛,找到了桥边上的一座石亭,亭子里堆满了各种杂物,中间是一块字迹模糊的石碑。只见上面还依稀可见“重修万寿百禄桥碑记”字样,碑文上写有“噫世有闻丁君之风者,其亦可以兴起矣……”等字,落款为“民国十四年仲秋(1925年),袍渎乡自治委员会”。
记者就此请教了《绍兴古桥》一书的主编屠剑虹研究员,这座桥就收录在书中。屠剑虹告诉记者,万寿桥全长84米,主河道有3孔。据桥碑记载,万寿桥建成“已历千百年”,“后因桥墩梁石颓败倾圮,当地青年丁培堂意欲重建此桥。由于家境清贫,遂发愤经商,二十余年后返乡,独资造桥。工程过半,经费却已竭蹶,典当其所有,终于建成此桥。乡人为感念其功德,特竖桥碑一块,以传百世”。该桥现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桥上还有精美的石狮子。
恢复古桥较难 但桥亭和石碑可保护
王光荣今年51岁,他说小时候自己经常走这座石桥,后来随着车辆增多,旁边又修了一座水泥桥,这座古桥逐渐被弃用。最为可惜的是,早些年桥梁曾被撞毁,有人索性把桥中央的桥墩拆了,成了断桥。“我们一家人都被外太公的精神感动,桥虽然断了,但他当年捐资修桥的精神没有断。”王光荣说,因为该桥是市级文保点,希望文保部门能够保护好残存的部分。
9月19日,记者也联系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保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万寿桥所在的河道为主航道,大约20年前拆除了桥梁和桥墩,因此只剩下两边的桥基部分。“目前航道继续在使用,恢复古桥可能有难度,但保护好留下来的桥亭和桥碑还是可以的。”相关负责人说。19日上午,该局已通知越城区文保部门,要求做好桥亭周边的环境清理工作。
(如今的万寿桥)
■ 新闻纵深
93年前,这位青年为何要倾其所有修桥?
丁培堂为何人?他为何要倾其所有来修桥?9月18日上午,记者又找到丁培堂的孙子、斗门街道坝头丁村原党支部书记丁家仁,并赴丁家的老宅采访。
修桥建学校 一生乐善事
今年71岁的丁家仁在灯饰城帮女婿看店面,听说记者要来采访,马上从半路赶回,并带着记者来到他家位于坝头丁村的老宅。在袍中路旁边一个即将拆迁的城中村,记者找到了丁培堂的旧宅,这里是一片前后三进的老台门,虽然老房已欲倾倒,但从门口的石库门和地上宽阔的石板看,当初的家境还是比较殷实的。
“我爷爷原本在上海做生意,我也是在上海出生的,他修的不止是万寿桥,还有洋江村的洋江大桥、柏舍村的灯笼桥、昌安门外的避风塘,另外还有村里的一所小学。”丁家仁说。在老宅的门口,他指着一间小屋说,这房子就是他爷爷专为学校一位烧饭阿姨建造的,供其终生居住。而学校里聘请的教师和烧饭阿姨的工资,都由他爷爷来支付。
那丁培堂为何有这些钱?丁家仁说,他爷爷做的是烟草生意,虽然非常勤劳,但收入并不足以修建这么多桥梁和学校,而其中一笔钱是买彩票中的奖金。“我爷爷在上海买彩票中了奖,就把这笔钱都用在了修桥和建学校上,另外加上他自己赚的钱,可以说他把钱财看得很淡。”他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万寿桥还残存断桥外,目前像洋江桥、灯笼桥、避风塘都已拆除。
如此好故事 可否做景点
9月19日,记者通过多种渠道,找到了这篇《重建万寿百禄桥碑记》,碑文中详细记录了丁培堂修建万寿桥的经过。原文记录如下:
吾绍城北者,会龙乡焉。乡之西北有桥即万寿桥,俗称蜈蚣桥。横亘大江,东接凤林,南邻灵芝,西达澄谷,北近袍渎。俱以是桥为交通枢纽。惜建筑至今历千百年,礅梁石颓败倾圮。经其地者如履薄冰,莫不凛凛危惧。佥以修葺。改造需不赀祗有望洋兴叹。
吾友丁培堂,世居袍谷,时方青年,慨然有重建思想。乡人以丁君家世清寒,力不能从,非笑之。丁君发愤经商,来往苏杭间,阅二十余年,境遇稍遂。于是返乡里,庀工鸠材,独力营造。及工程过半,而经费独蹶,遂倾囊以助之,文不足,则典质以盖。计一桥之成,需时百日,需费八千金。丁君力任艰巨,初未尝借箸,于人亦未尝有吝色,其热心公益可谓戛戛独造。
今桥工告成,又建亭于其左。为来往人憩息之所,丁君之用心无微不至,非惟一乡之人歌其盛德,即水陆行旅过此,莫不播为美谭,同为赞叹也。夫丁君一寒士耳,揖铢积寸,累之资谋地方安全之福,急公好义,见义勇为,非慷慨豪侠之士。噫世有闻丁君之风者,其亦可以兴起矣。是为记。
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鲁锡堂看后,认为这故事确实比较感人,这座桥修建造价共8000银元,而作为“寒士”的丁培堂,揖铢积寸,累之资谋地方安全之福,确实称得上“急公好义”。而他不顾乡人的讥笑,发愤经商来筹集修桥善款,更有浩然之气,值得敬佩。
鲁锡堂认为,现在农村都在做乡村振兴的项目,但许多项目有些雷同,主要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好故事,如果有可能的话,断桥边所在的东湖永宁村,也可以在此开辟一个文化小景点,供大家参观纪念,让这个故事得到传扬。
(原标题《绍兴有一座已成断桥的古桥,它背后竟藏着一个动人故事…》,原作者钱峰。编辑徐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