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七十年代的楼群,现在依然有人居住

频道:常见问题 日期: 浏览:0

作者:相军

这里有一片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二层楼群,建筑全部采用红砖红瓦,独立成院,连排成片,蔚为景观。

楼群最东边的一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楼房是连排的,院里东偏房是平顶的,还精心砌成了花墙。

小院大门和南屋的高度相同,和其他地方高大的门楼有明显的区别。两家的门楼紧挨着,每户包含门楼在内,共三间南偏房。

这户人家完整地保存了最初的建筑样式,到现在几乎没有很大改观。进入大门,迎面见到的是典型的北方小院结构----影壁墙,是单纯砖石结构。

这是与大门楼紧挨的两间南屋,最里面是一间猪圈或厕所,另一间是储藏室。

小楼的正面,上下两层,每层两间,层高在二点五米左右,廊柱式结构,由两根粗壮的水泥圆柱支撑。

进入二层的外置楼梯,由红砖和水泥砌成。一侧靠着邻家的墙壁,没有扶手。

楼梯的下方有一个圆拱形的小龛子,可以存放杂物,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楼上的连廊。可以看到木梁和木质门窗。有的人家已经废弃不用了,原先应该砖砌的花墙护栏,但现在已经没有了,看上去很危险。

楼上的走廊大约一米宽,五米长,两户之间有隔断。这里还保留了一段砖砌的护栏。

隔着玻璃拍摄的楼上空间。两间是连在一起的,每间的面积在二十平米左右,中间有过梁,楼房的顶部是平的。

站在二层阳台上看小院。院墙高低错落,与外面楼梯的走势相吻合。

一楼正房的客厅,可以看出岁月的痕迹。一层的房顶并不是平的,而是像桥梁一样的拱形结构,类似于窑洞。据说这种结构可以很好的分解楼顶的压力,保证了房屋的坚固。

这里是正房通向的卧室,两间房通过这个小门连在一起。卧室还有一个门直通院子。既可以方便进出,又保留了一定的独立空间。

院子一侧的厨房。靠近楼梯,一层和二层使用都比较方便。

院子的另一侧。为确保小院的活动空间宽敞,这一侧没有盖房,堆放了一些杂物。隔壁家对楼房进行了复新,二层加装了铁护栏,更换了铝合金门窗。

楼房的后面。可以明显看出楼房底部有近一米高的石质地基,在此基础上用水泥和红砖盖成二层楼房。后面的这片空地对应着属于前面的楼房,大部分家庭盖成了储藏室。

楼群前面是村里的东门,与楼房同一时期建成。现在已经拆除了。

这部分楼房与前面那片的廊柱式有所不同,没有外置走廊,相当于两座平房摞在了一起,又叫“摞屋”。这家住户对摞屋进行了复新和加固。

这片楼房是一户人家三间正房。现在有的也翻新了,还加装了阳台,但是大致的楼房结构仍然没变。

拆除东门后楼群前的中心大街。村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并加铺了沥青。楼群前建成了“红心向党”党建一条街。

这里是辛寨镇辛中村。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辛中村就是全县闻名的农业生产先进典型。曾经有日本、多哥、阿尔巴尼亚和联合国访问团先后到村内参观考察农业生产。2013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1976年,村里派全村的泥瓦匠到安丘市石家庄参观楼房建设,回来后仿照石家庄楼房样式修盖了小学校和四排二层居民楼房,共计容纳近五十家农户居住。当时使用的砖瓦都来自于本村的砖窑厂。

在当时大部分村庄甚至是城里的居民还居住在泥坯房的情况下,辛中村民已经住进了二层的砖瓦楼房,吸引了很多其他村民羡慕的眼光。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先的小楼很多已经进行了改造和复新,但仍有一部分保留了原先的样式,让我们能够通过这些老房子感受到四五十年前农村的真实生活面貌。

村里新盖的两栋居民楼。可以容纳近八十户入住。

如今村庄房舍俨然,街道整洁,村庄面貌更加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美丽乡村的勃勃生机。

系统节能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