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好的甘蔗酒。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肖艳梅 摄
泗林村党员李忠清(左一)手捧甘蔗酒。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石婧晓 摄
泗林村盛林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在用土法酿酒。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石婧晓 摄
广西新闻网桂林3月3日讯(通讯员 石婧晓 实习生 韦晓雯)近日,临桂区中庸镇泗林村金灿灿的油菜花田间传来浓郁香甜的酒香,味道沁人心脾。原来是脱贫户李惠德种植的2000斤甘蔗正在田边的盛林种植专业合作社酿酒坊酿酒。年前甘蔗行情不好,李惠德种植的甘蔗滞销,好在有临桂盛林合作社收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李惠德甘蔗的“销售难”。
临桂盛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泗林村党支部在2018年年底牵头成立。泗林村党支部书记李乔送介绍,这两年受疫情影响,甘蔗销量不好却又不能存放太久,于是把滞销的甘蔗酿成甘蔗酒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每100斤甘蔗能酿出酒20斤。据了解,泗林村的盛林合作社在2020年种植了11亩的青皮甘蔗,亩产在12000千克左右,再加上向脱贫户收购的部分,现已酿出了2万多斤的优质甘蔗酒。
酿甘蔗酒是泗林村老一辈就有的传统。据李乔送回忆,在他还是个孩子时,他的叔叔那辈就有酿甘蔗酒的习惯了。“以前蒸酒的大锅不是现在这种铝合金的,而是一个大木桶,上面再放一大盆凉水。以前的糖厂,就在现在的酿酒坊的位置。那时候没有电,就是用水轮机来榨糖,村里人会把榨完糖的甘蔗渣拿来酿酒。”李乔送回忆道,“现在不同了,现在我们不榨糖,直接把甘蔗连同它含有的糖分一起直接打碎酿酒。酿出来的酒有甜味但不是很甜。那个味道,闻着就很爽!”
在酿酒坊,泗林村党员李忠清在天还蒙蒙亮时就已经忙碌起来了。“我们一瓶酒的度数是32度,村主任家还酿造过50多度的高度酒,村里也有酿10多度的。”李忠清一边把发酵的甘蔗碎块倒入蒸酒的大锅一边介绍,“酿酒来卖的话,度数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度数太低的甘蔗酒容易变质,不方便留存。度数太高的甘蔗酒酿造成本太高,50多度的酒,100斤甘蔗才能得到一两斤酒,卖得贵了人家也不愿意要,所以32度的酒正好。我们的酒经有关部门检测合格,可以长期存放,适合窖藏,放得越久越香,连续放十几年也可以。酿酒剩下的甘蔗渣还能用来给合作社的原种农业基地当肥料。”
目前盛林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借助2020年年初抗击疫情时建立的线上销售渠道等方式,已经卖出了七八千斤,尚余一万多斤。“虽然有酒厂来收购,准备拿去兑酒,但是我们没同意。我们准备借助‘义水中庸’田园综合体,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品牌。”李乔送说。
中庸镇党委书记张凯表示,中庸镇青皮甘蔗酒具有原材料、原生态无公害、采用古法酿制工艺等特点。今年做的甘蔗酒将请专人设计酒瓶,在全镇倾力打造的“义水中庸”田园综合体中进行销售,并结合全域旅游面向全市进行推广,以增加村民们的收入。
据悉,盛林合作社通过依托当地资源,在保护原有耕田的基础上,整修田埂道路,建设沿河道路景观,建成休闲体验区、蔬菜种植区、瓜果采摘区等功能区,现在又结合当地青皮蔗特色产业,增添了甘蔗酒酿制传统工艺展示区。展示区一带香甜浓郁的酒香乘着春风融入了金灿灿的油菜花海,让这里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不少市民在前来拍照打卡的同时,还会带上一箱甘蔗酒。农旅融合的双赢模式既为该地乡村旅游发展聚拢了“人气”和“财气”,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