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暴雨过后,被遗忘的山西乡村古建2、坚持过节请老人吃饭20年,给困难老人送餐上门10多年……3、交广会客厅|勤奋敬业让他成为“探伤大拿”——记侯马北工务段临汾探伤车间二工区班长曲珂岩
暴雨过后,被遗忘的山西乡村古建
魁星楼倒了。
曾经它是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闫家庄村最高的建筑,存在了至少百年。
今年10月初,它在山西历史罕见的强降水中,悄无声息地倒塌,甚至连住在旁边的村民都无法说清,这个早已摇摇欲坠的魁星楼是什么时间倒下的。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28027处。暴雨过后,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晋祠、平遥古城和千佛洞石窟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实际上,受灾更严重的是市县级别文物及未定级文物。
据山西省文物局统计,截至10月11日19时,山西各市上报全省共有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及周边护坡、围墙坍塌等险情。经初步评估,受灾害影响文物中,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1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803处。
这些低保护级别古建散落乡间,数量巨大,长期以来无人看守、无资金修缮、无专业保护。这场大雨给它们带去致命的伤害,也带来了关注。有人“撑伞”,有人捐款,有人奔波于乡野,只为扶它们一把。
“低保古建也有独特的价值,它们代表了某个时代、某片地域。”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研究院院长任毅敏表示,文物数量大,经费和人力不足,这是山西文物保护普遍面临的困境。接下来,文物保护工作应向低保古建倾斜,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闫家庄魁星楼在暴雨后坍塌。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倒下的魁星楼
新绛县闫家庄村的魁星楼,是在倒下后被关注的。
十月初,连日的强降雨把它冲毁,它的断壁残垣被拍下,上传到网上,引起了关注。国庆后,有四五拨人来拍照、拍小视频。在边上住了30多年的刘秀芬不明白,“楼都塌了,有什么可拍的?”
保护古建的志愿者唐大华看到了照片,决定去新绛县寻找它。山西地势北高南低,位于晋南的新绛县是文物大县,也是此次雨灾的重灾区。10月7日,汾河下游新绛段遭遇近40年来最大洪峰,发生决口。
从新绛县县城去闫家庄要路过汾河。10月16日那天,汾河河道被洪水冲宽,布满黄泥,路边堆着抗洪的沙袋,本该收获的苹果树和梨树已经被水泡得发蔫。闫家庄里,玉米地里还有洪水来过的痕迹,玉米秆被水泡得发黑发霉。各家各户门前都晾着玉米,一片金黄,偶尔能看到一两户塌了的民宅。
寻访古建,唐大华有经验,“山西有很多魁星楼,一般建在比较高的地方。魁星点斗嘛,越高离魁星越近。”若是早来几天,他或许只需抬头看看就能找到。而现在,只能向村民打听,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通往魁星楼的乡间小道。刘秀芬告诉唐大华,“国庆下了几天大雨,雨停了,发现这楼塌了。”
那是一个斜坡,通往一片广阔的玉米地。魁星楼就藏在斜坡边上,周围长满了野草和树木,密得无法下脚。魁星楼的楼阁几乎全部坍塌了,幸存的瓦片耷拉着,倒下的土砾堆成一个小坡,冲倒了旁边的小树,只留下裸露着夯土的台基。
看到又有人来拍魁星楼,刘秀芬从屋里拿出了一本相册。翻来翻去,她终于找到了那张三十多年前拍的老照片,“你看,背景就是这个楼。”照片里,9位男子站成一排,穿着黑外套、红毛衣,背后是有着高大台基、两层木阁楼、砖瓦完整,还有石栏杆的魁星楼。
现年53岁的闫建林也有一张类似的照片,是他27岁时拍的。在山西,年龄若是逢“九”的倍数便算是一个“槛”,相当于“本命年”。闫建林说,每到逢“九”的年龄,村里的同龄人都会在魁星楼前拍一张合影。
“魁星楼以前可好看了,是我们村的标志,大家都喜欢来这拍合照。”闫建林小时候,魁星楼旁边是个学校,男孩子们会在课余时间爬上去,登高远眺。
年过花甲的闫树德小时候也喜欢爬魁星楼,夏天乘凉时,可以看到远处的大片麦田和芦苇,“还有莲花,这么大,很漂亮!”他用手比画着,黝黑的脸上笑出一排白牙。
闫建林在9岁、18岁、27岁和36岁时,分别在魁星楼前拍下过照片,也是一点一点看着它变得破败。人们不再与魁星楼合照,闫建林45岁那年的照片拍摄地改在了村口。
村民再提起它,只剩下回忆和惋惜。“以前就我们村子的魁星楼最好,每年都有大学生,还有一个考上了清华大学。村里有企业家说过要修,但一直没动静。”闫树德说。
闫家庄村村民昔日与魁星楼的合照,背后是已倒塌的魁星楼。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关于魁星楼的历史,后来的人们可能再也无法得知。它不在新绛县文保单位和未定级文保单位名录内,未有记载;此次损毁严重,找不到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或木头;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闫树德听91岁的母亲说过,在她小时候魁星楼就已经存在了。
它最后的画像,或许是在画家连达的笔下——底部台基外层的包砖成片地开裂脱落,里面的夯土被雨水冲刷得沟壑纵横,两层砖木楼阁的右侧屋檐掉了一角,椽子孤零零地往外伸着,整座楼阁严重歪斜变形,木料不堪重负。
连达从1999年开始手绘山西古建筑,至今已经画了约2500幅。2015年,他第一次看到魁星楼时,顾不得吃饭,顶着烈日坐在树丛和杂草中,将它画了下来。“这也许是它最后的画像。我感觉来阵风,它就倒了。”
时隔六年,再看到魁星楼倒塌的照片,连达觉得可惜,但并不意外。“在这样的大雨中,不知道有多少散落于乡村山野的古建筑会最终走向消亡。”
“国保省保都保不过来,其他再等等”
吕梁山脉下的光村,是个历史文化名村。这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村子有国保唐代的福胜寺、正在申请省保的元辽的玉皇庙,还有3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胜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内建筑高低层叠,错落有致,殿内有宋、金、元、明各代彩塑。其中正殿的“南海观音”是宋代彩色悬塑,曾被评为“最美观音”。
9月26日,外面大雨倾盆,大殿顶上有水珠滴落,原本布满灰尘的佛像底座上,雨滴的痕迹清晰可见。守庙人李天保发现后,拿来雨布和塑料袋,盖在佛像上,下面用瓦片压着,然后给文物局打电话汇报。
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李天保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他爬不上高处,无法给漏雨的大殿扯一块挡雨布。这些还是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来了之后才做到的,他们找来脚手架,搭到屋顶,扯起一块大的塑料布,一点一点拉扯着,罩住了大部分佛像,光这一项就花了一个多小时。
光村福胜寺内,雨布挡在南海观音塑像前。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李天保一直在旁边看着,“我在这死死守着呢,佛像不能坏了。”他今年56岁,已经在福胜寺守了10年,搭档刚刚由一名70多岁的老人,换成了50多岁的“年轻人”。
新绛县的大多数守庙人都和李天保差不多大,他的父亲也是从50多岁开始守庙,一守就是20年。接班之前,李天保也像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父亲生病后,家人劝他留了下来,拿着一个月300块钱的工资,一干就是10年。
平日里,福胜寺并不开放,两把大锁锁住大门。李天保就住在大殿侧后方的房子里。屋里一床一桌,桌上摆着笔墨纸砚,对面是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监控视频,连着围墙上的防盗感应器。李天保不大会用,有一次火警在半夜响起,他急得只穿了一件单衣,便踩着单车转了一圈,所幸是虚惊一场。
福胜寺后面的玉皇庙是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无人看管。根据庙内碑文记载,玉皇庙最早于“元辽时建立殿堂,内无神像”,并于大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08年)补塑神像。
唐大华记得,他九年前看到玉皇庙时,正殿塌了一间,连门窗都没有。这次故地重游,“依然还是原来的样子”,甚至更加破败。
大雨那几天,曾经的守庙人荆润管回来查看情况,围墙坍塌,正殿漏雨。之前有裂缝的屋角用铁丝固定住,在这场大雨中也被冲开,塌了下去。
荆润管一家三代都曾住在这里,顺便照看玉皇庙。直到2015年,儿子结婚搬入新居,他们一家才搬走。这次回来,他也只是看完后向村长汇报,然后拴好木门离开。红色的木门上,用白色粉笔写着:谢绝参观。
光村的3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损伤,但鲜有人关注。村民说,也有文物局的人来看过,“他们说,国保和省保都保护不过来,其他的再等等。”村里曾做过预算,修好玉皇庙大概需要500万,仍在等待文物局的拨款。
光村玉皇庙正殿部分坍塌漏雨。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在唐大华看来,山西很多乡村都面临着老龄化、空心化的困境,若只靠村民筹集修缮经费,几乎不可能。
唐大华是个古建筑爱好者,自2012年起,探访了山西1000多处古建筑,并在网上创建了“随手拍救古建”专题。他的初衷只是想为保护古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求个心安,“看着它们毁掉,不能无动于衷。”
没想到,“随手拍救古建”的话题在微博上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此事。2012年至2015年间,唐大华经常带着媒体记者去山西寻访古建。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央视《经济半小时》于2015年连续推出4期节目,名为“山西:文物大省为何‘糟蹋’古建”。
数十家媒体的集中报道,也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
2015年3月,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政府宣布,计划共同筹集15亿元,启动山西古建筑保护工程,抢险维修235处国保、省保木结构古建筑。同时,要求市、县两级政府筹集资金,对全省200多处元代以前的市保、县保古建筑也进行抢险维修,真正实现“全覆盖”。
自那以后,唐大华心里的石头总算放下了一些。2018年,他与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再次回访山西古建,发现大部分国保、省保建筑都得到了保护修缮。
而那些散落在乡间的低保护级别、甚至未定级的古建筑,因数量大、保护经费和人力不足,总是被忽略、不得不“再等等”。
光村国保文物福胜寺的围墙上写着: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财富。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先撑起一把“伞”
另一座玉皇殿,因为一把“伞”在雨中幸存。
临汾市洪洞县贺家庄村,两层蓝色的彩钢瓦罩住了年老的玉皇殿,锃亮的不锈钢柱立在四周。庙前的地板还湿着,金黄的玉米棒子晾了一地;庙后方部分斗拱坍塌,几根柱子摇摇欲坠。
“如果没搭这个彩钢棚,这座庙可能扛不住这次雨灾,就塌了。”贺家庄村支书贺国平介绍,彩钢棚是两年前一位驻村干部组织搭的,他原本是县里的文物工作者。在他的极力争取下,为这座县级保护文物撑起了一把“伞”。
但“撑伞”只是短期的权宜之计。玉皇殿内一股霉潮味,顶上的柱子也有雨水侵蚀的痕迹。唐大华介绍,彩钢瓦虽然可以挡住大部分雨水,但也挡住了阳光,殿内变得潮湿。而北方的古建筑,在瓦片之下还会铺一层泥保温,赶上雨水大的时候,殿内的泥瓦木头也会被淋湿。如果不能及时晒干,湿墙变重后,也会加剧建筑坍塌的风险。
贺家庄玉皇殿上搭起了蓝色的彩钢瓦棚,即便如此,在这次大雨中,大殿背面仍有部分墙体坍塌,柱子掉落。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贺国平回忆,搭建这个棚子大概花了7万元,当时还请人做了修缮方案。他拿出了两本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工程总造价200万,其中工程费用占82%,设计费占7%,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
万事俱备,只差经费。
后来,那位挂职的村干部走了,玉皇殿的修缮计划也就此搁浅。“我们想修,但是哪里筹得到那么多钱?”这个1100多人的村子,常住人口只有一半,还大多是老人,以种植农作物为生。筹集200万难如登天。
文物数量大,经费和人力不足,这是山西文物保护普遍面临的困境。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研究院院长任毅敏介绍,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有28027处,低保护级别和未定级的古建筑又占了大多数,若要保护修缮,需要大量经费。“虽然现在省级财政每年拿出1.7亿元,各地市财政也都有投入,但是和保护对象数量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
除了财政拨款,山西省也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
2014年,山西启动《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立法。2017年3月,山西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启动低等级文物“认养”新政。在不改变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通过出资修缮、认养等方式,参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
截至目前,山西文物认领认养项目已经累计238处,但相比于2.8万处古建总数,还是太少了。同时,还面临着“认而不养”、认养后乱改建、使用不当等乱象。
此外,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一起推动了保护古建的“撑伞行动”。最早是长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护志愿者何艳军发起的,由濒危文物所在村的村干部、村民等发起倡议,通过互联网平台筹款,志愿者和专业撑伞队伍完成施工。如今,已经在山西长治成功“撑伞”20处。
汤敏所在的公益组织“古村之友”也参与了“撑伞行动”,他将这笔钱称为古建的“抢救资金”。“完整修缮需要的资金太多了,但‘撑伞’的花费平均在2万元,几乎每个村子都能筹到。”另一方面,修缮文物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村民自行修缮可能会造成二次破坏,而“撑伞”的难度较低,可以为文物“续命”20年。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塌掉,搭棚子也是无奈之举。”汤敏表示,古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而当地的村民是古建筑保护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好的守护者。“我们在筹集资金的时候,也是在增强村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他们参与进来后,文物保护,慢慢变成了文化保育。”
西庄村魁星楼正在修缮。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每处文物都有独特的价值”
也有“幸运”的魁星楼,在大雨前就等到了修缮。
闫家庄村十几公里外,西庄村的魁星楼是一座建于清代的三层三檐砖木建筑,1981年被纳入新绛县县级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今年3月,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出资对其进行保护修缮。
唐大华到达西庄村时,魁星楼的修缮工作正干得热火朝天,脚手架搭了十几米高,周围地上堆着沙石材料。据工人们估计,12月才能完工。周围的村民说,县文物局前后来考察了两三年,预计修缮费用近百万。
西庄村的人口是闫家庄的两倍,将近三千人。村民以做石雕生意为生,家家门口摆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拴马石、佛像等石雕,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西庄村庙会,各类小摊挤满了本不宽敞的道路。受访者供图
10月18日,正逢农历九月十三,是村里举行庙会的日子。
关帝庙前面的街上,人声鼎沸,小摊、小帐篷挤满本不宽敞的村道。彩色的糖果倒在铝盘里,现炸的苦荞片在漏勺里浮沉,铁锅里炖着冒白烟的凉粉,糖炒栗子在不停地翻滚……
这样的热闹庙会,一年也没几次。西庄村的关帝庙,也是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子里种着长青的柏树,木门是后来修建的,上面刻着浮雕:一九八六年生三十六岁合捐。细碎的阳光洒进关帝庙,射在门旁的大红灯笼上,正好照出了“保佑”二字。
村民信奉关帝,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来给关老爷上香。84岁的李兰华,银发蓝衣,正在虔诚地上香、磕头,为关老爷供奉油灯。她算是关帝庙的守庙人之一,和村里其他几位老人轮流照应着这里。
李兰华进入西庄关帝庙上香。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太阳移到头顶上方,李兰华站在院门口张望,不停地念叨着:“几点了,几点了,他们要来了吗?”她在等来自新绛县盐湖区的蒲剧团。
在山西,有多少个村庄,就有多少座古庙,庙前通常都有戏台。庙会以此为中心展开,村庙不仅聚集了村民的人气,也是村子的文化中心。
“这戏是唱给神看的,也是唱给人看的。”村民给庙里捐香火钱,这些钱用来请剧团唱戏献给神明,人们也能借光看戏,剧团副团长张广平介绍。他常年下乡演出,有老戏迷跑到后台给他送自家的饼,还有人给他拿了一条烟,退休的老村长也来串场主持,人们总是盼着这样的热闹。
台上是粉衣长辫的王宝钏,台下大多坐着满头白发的老人。戏台上,身着绿衣的王母甩袖一唱:“三姑娘,开门来!”台下牛肉面摊的老板应了一句:“来啰!”众人大笑,好戏开场。
西庄戏台,台下大多是老年观众。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唐大华看得津津有味,“这就是乡村古建筑的社会价值,更应该得到重视。”西庄关帝庙是清代建筑,按照文物价值,它的修缮理应排在诸多国保、省保之后,但它在1997年重新塑像,2004年新修院墙,都是村民们自发修缮维护的,捐款筹资的石碑还摆在院里。
“有些文物,虽然可能是低保护级别,但它代表了这个地方特别的价值。”任毅敏举例,正如有人长得漂亮,有人长得一般,但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群体。每个时代、每个地域的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所在,“我们做文物保护,要保护的是文物的多样性。”
在任毅敏眼中,古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房子,更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民俗,反映了时代变迁和地域特色,是历史和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
从业36年,他把自己比作文物的医生,希望“这些文物能在我们的呵护下,一代一代传承,让它永久地保留下去,这是我们的目标”。
这场大雨也给文物工作者提了个醒,“面对这种极端天气,我们能不能做一些预防性的保护工作?”他希望文物的日常维护和预防性保护能得到更多的重视,“日常的巡护已经做到国保、省保全覆盖,市县保基本上是部分覆盖,我们正努力做到全覆盖,应保尽保。”
唐大华在山西走访了十几天,回到山东后,开始马不停蹄地更新“随手拍救古建”专栏。他看到国保、省保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缮,想让更多人关注到低保护级别的山西古建,“国保省保无忧了,轮也该轮到乡村小庙了吧。”
闫家庄村最近有个好消息。村主任闫益林说,近期有文物局的人来看过倒塌的魁星楼,“答应修了。”
“要是有人来修,我肯定帮忙,力所能及嘛。” 闫树德家的玉米地就在魁星楼附近,他天天骑着三轮车去地里抢收被泡烂的玉米,每当看到有人来拍魁星楼,就会停下来,热心地介绍一番。
闫建林明年就54岁了,又是一个逢“九”的年份。他盼望着,闫家庄的魁星楼能修好,自己和同龄人能再拍一张与魁星楼的合照。
(应采访对象要求,闫建林、闫树德、刘秀芬、李兰华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实习生 王志敏 山西报道
编辑 刘倩
校对 李立军
坚持过节请老人吃饭20年,给困难老人送餐上门10多年……
俞迎春是临汾路街道辖区内新旺美食林餐厅的店长,他每天都会送免费的爱心午餐给5位困难老人,家住岭南路700弄居民区的高阿婆就是其中之一。
高阿婆今年虚岁82岁,近期,高阿婆因为身体原因已经瘫痪在床约5个月了。经常来照顾高阿婆的妹妹说:“俞迎春已经连续5、6年为我姐姐送午餐了,非常感谢他帮姐姐解决了午餐的难题。”
长期以来
俞迎春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坚持用爱心服务临汾社区困难老人群体。曾先后获评上海市“慈善之星”、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2023年度“海上最美家庭”等。
创业受帮助 决心回报社区
2000年,俞迎春夫妇怀揣500元现金,来到岭南路开了一家餐馆。
“创业初期,人生地不熟,从选址、办理营业执照、装修、招人都得操心,家人在生活上也遇到不少问题。临汾路街道给予了我全方位的关心,让我在临汾创了业、安了家。”俞迎春感慨道。
在临汾路街道的关心与帮助下,俞迎春下定决心要用实际行动回报这个温暖的社区。
饭店开业不久
俞迎春向临汾社区提议要邀请高龄、失独、独居的困难老人到饭店过节,这一提议得到了社区的大力支持。自2004年起,每逢春节、中秋节、重阳节,新旺美食林总是热闹非凡,老人们一边享用美食,一边开开心心地聊天。
有一年夏天,俞迎春听说有独居老人病倒家中第二天才被发现,于是,从2008年开始,俞迎春便尝试为个别独居老人送午餐。
2014年起
俞迎春和爱人商量后,决定每天为5名社区孤老提供“免费的午餐”。临汾社区决定选择餐馆附近的岭南路700弄居委会负责爱心餐的具体实施:居委会通过实际调研,每月提供最急需帮助的名单。
岭南路700弄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李雅芬说:“我们居委会挑选了5位有特殊困难的老人,俞迎春每天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爱心午餐,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持送餐上门。老人们非常感激和感动。”
受助老人家属朱阿姨说,哥哥一直身体不好,特别是在2015年突然脑梗中风瘫痪。
“岭南路700弄的居委干部在上门看望时,了解到我哥哥的情况,得知吃饭困难,就帮我们联系了俞老板。俞老板得知了我们的情况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朱阿姨说,俞迎春免费送午餐并不是敷衍了事,他每次都根据老人饮食的忌口进行搭配。
“时间过得很快,这一送就是9年了。这9年里,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就像前阵子台风来,俞老板也没忘记我们,还是坚持送饭上门,真的是让我们很感动。”
2020年
为了能更好地服务社区、服务老人,新旺美食林成为临汾路街道社区长者食堂,为周边的老人们提供方便实惠的用餐服务。
俞迎春说:“我们一大荤两小荤一素,这样的四菜一汤只需15元,另外还有免费饮料,让老人们能够吃得饱、吃得好。同时,考虑到新兴就业人群的需求,我们还提供错峰午餐,只需9.9元就能享受到三菜一汤加饮料。”
每到寒暑季节,他还积极参与临汾社区的各类公益活动,比如酷暑的送清凉和严冬的送温暖活动,此外,还在自己的餐饮店设立送清凉休息点,给环卫工人及路人提供免费清凉的茶水和休息的场所。
担任路段长 守护街区增活力
临汾路街道第三街区辖区内覆盖300余家“小个专”商铺,汇集了餐饮、养老、医疗、住宿等各种业态,同时覆盖了7个居民区,是街道管辖区块最大、街面商铺最多、人员流动最广的区域。
作为街道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攻坚行动的试点街区,第三街区按照街道部署要求,围绕街区党建“三三制”要求,高标准开展工作,形成了三个“核心圈”,实现了党支部、党小组、路段长、商铺、群众逐级带动的效果。
2019年9月
俞迎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第三街区党支部副书记、路段长,俞迎春每天一早一晚都要在岭南路上走一走:看看街边有没有乱停车、乱摆放,街面是否干净整洁,与其他店主聊上几句,问问大家当天生意怎么样。
久而久之,这位路段长成为了临汾路街道街面问题处置中的重要力量。街面出现情况、商户遇到难题,都可以通过他找到“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再联系到街道相关部门进行解决。
走在临汾路街道的小街小巷,会感觉这里虽然老居民区集中,但环境整洁、干净,让人感觉舒心。这背后少不了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的治理力量。俞迎春也会及时关注街面商铺的变化,看到有新的商铺入驻,他会主动走进去看看,和店主聊聊,就好像拜访新邻居一样。“新入驻商户不了解政策,又不知道向谁咨询,我会帮助他们反映给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让他们及时得到帮助。”俞迎春说。
沿街商户潘绪辉的店铺和新旺美食林离得很近。
“刚开店那会儿,我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俞老板总是特别耐心地指导我。”潘绪辉回忆道,“他对安全问题尤为重视,毕竟我们做铝合金门窗这一块,难免会用到切割机,时常有火花飞溅,街区书记和俞老板见面会经常提醒灭火器的摆放规则等。”
得到了许多关心和帮助的潘绪辉希望自己也能为社区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了街区 小企业
联合 党支部
很多小店铺也有了“家”的感觉,他们主动服务社区、服务周边居民。750多家商户中先后涌现了5支志愿者服务队,包括理发、餐饮、摄像、医疗与教育等方面,经常举行社区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各项活动156场,服务人群覆盖8.3万人次。
热心公益 从实践者到“带头者”
不仅自己热心社区公益事业,俞迎春更是以实际行动引领着更多人向善向上。身为临汾路街道餐饮行业联席会会长,俞迎春时常发动辖区内餐饮单位一起加入到为老服务中,如今已有六七家企业响应了他的号召。
谈及未来,俞迎春表示,将继续努力,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社区服务中,在临汾路街道的党建引领下,会凝聚更多的店面加入社区文明实践,画下更大的同心圆,让更多的沿街党员、积极分子、志愿者店主、员工参与进来,通过行业自律、路面自治、区域共治,共同守护好、服务好共同的家园。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为环卫一线工人、快递小哥等群体的服务,不仅在高温季节提供关爱,还会在平日里关注他们的需求。同时,拓展与社区医院、居民区的合作领域,举办更多有益的活动,丰富居民的生活。加大对消防员战士、驻地部队以及临终关怀老人的关怀力度,让关爱成为一种常态。”
来源:上海静安
交广会客厅|勤奋敬业让他成为“探伤大拿”——记侯马北工务段临汾探伤车间二工区班长曲珂岩
因为有了炽热的爱岗情怀,才有了对于工作的痴情投入。
曲珂岩是侯马北工务段临汾探伤一工区班长,2010年3月,他在段招聘考试中以母材探伤成绩以及理论考试总成绩87分的成绩过关斩将考上了探伤一级本,开启了他的探伤职业生涯。为了尽快适应探伤工作,他一有功夫就请教工区经验丰富的师傅,师傅们都喜欢这个勤奋爱学的小伙子,手把手给他讲解探伤仪各个零件的作用以及探头如何检测、走线、擦拭仪器等,给他的探伤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实作及理论基础。
在认真工作中磨练出探伤的“火眼金睛”。他作业精细,在母材探伤中,作为执机手总是慢走细看勤观察,发现可疑波形,他都要反复查看,确保不发生漏检漏探。就是在当副执机的时候,他都拿着小锤和镜子认真查看,一些夹板裂纹都被他火眼金睛的发现。作业中严格坚持执行接头焊缝站、小腰慢、大腰匀速探的探伤工作要领,不认识的伤损图形就向老师傅们努力取经。针对发现的各种探伤疑点,在请教师傅的同时,翻看业务书籍寻求答案。从事探伤工作以来,累计发现轻重伤设备病害260余处,成为探伤工区的业务骨干。
在班组长岗位上带出了过硬队伍。2018年,他通过竞聘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既懂探伤业务又有现场经验的探伤班长。他带领班组严格执行探伤一日作业标准化。作业中及时提醒执机人员执行探伤作业标准,曲线地段及时督促执机人员进行探头调整,严格执行高灵敏度探伤要求。班后组织认真对规,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每天探伤作业完成后,他还对当日的探伤数据进行仔细回放,详细记录疑似处所,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于达到B类的疑似处所,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复核校对,做到不漏检、不误判。对发现的重伤设备,根据现场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通知线路工区进行处理;对轻伤设备做到及时登记,及时进行复查;对监控组安排的现场重点处所、大探补检、拼岔翼轨检测、尖轨轨底、超周期服役钢轨、新增铝热焊的首次检测等任务,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去完成。
新的岗位更成为他展示才华的舞台。2022年初,临汾探伤车间根据探伤形势发展需要新成立双轨探伤班组,他作为车间技术过硬的班长被挑选进了双轨探伤班,他总是负责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从事主执机,白天还好说,夜间的3个小时天窗点是最为难熬的,眼睛要一直盯着屏幕,过一个小时,眼睛就又酸又涩,还直流眼泪,他就备好卫生纸,边擦边看,不漏过一个细小的波形。今年2月6日凌晨3时,他和班组职工使用双轨探伤仪在襄汾上行642公里处探伤作业,他全神贯注,忽然看见电脑上的左侧小屏一二通道内打出一个大八字,立即停车组织进行现场复核校对,经过反复复核校队,发现是轨头内测8×9的一处重伤,立即联系通知线路工区进行处置,消除了设备隐患。
他时刻以身作则,保持头脑清醒,对同事们提出的双轨标定问题和伤损问题耐心讲解,毫无保留地传授作业经验和技巧。他勤奋敬业,带领班组的作业水平和技术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双轨探伤仪运行以来没有出现过任何责任漏检漏探,用责任和坚守检出了一条平安放心路。
中国交通广播:高雅
通讯员:李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