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惠州这些古塔你了解多少?

频道:信用卡知识 日期: 浏览:0

人文古迹装点美丽山水,

惠城三塔见证历史变迁。

从左往右依次是文星塔、四洲塔、文笔塔。来源:卡卡、fanbiao

之前,文明君对最负盛名的“惠城三塔”作了推送,详细介绍了惠州市区泗洲塔、文笔塔、文星塔的建造历史和发展变迁,这些惠州的人文古迹引起读者很大兴趣和广泛关注。

泗洲塔。惠州日报资料图片

其实,惠州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除了“惠城三塔”外,还保存了不少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古塔。比如位于惠东平山的青龙潭塔、位于博罗石湖村的凌云阁塔、位于龙门的水西塔等,这些古塔是惠州古代建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和反映了惠州不同时代的历史,传承着惠州的文脉,随着岁月的沉淀,历久而弥新。

惠东平山青龙潭塔

距今300年历史 原塔基础原貌保存

青龙潭塔位于惠东县平山街道青云社区西枝江畔,又名青龙塔等。近日,记者来到青龙潭塔。塔前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惠东县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潭塔遗址”。走进塔内,脚下的钢化玻璃尤为引人注目。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一个六角形的宝塔原地基。塔内有楼梯可通往各层,每层都设有窗户,呈方形、圆形或葫芦形。每上一层,站在窗户边往外看,都有不一样的感觉。登上第7层向四周眺望,西枝江两岸风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青龙潭塔。惠州日报资料图片

据《惠州名迹荟萃》介绍,该塔始建于清中期,原为砖木结构楼阁式风水塔,距今已有约300年历史。《惠州府志》和乾隆四十八年的《归善县志》对其均有所记载。据考证,原塔建于清初,主要由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组成。平面呈六角形,边长3.6米,共7层,内设木楼梯可登顶。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塔砖被撬取,造成结构性破坏,在上世纪50年代,原塔倒塌。

2006年,惠东县发动社会各界集资,按其旧制在原址重建并命名为“青龙潭塔”,2009年竣工。重建后的青龙潭塔塔基为大理石,雕栏石砌,高约3米,塔内中空。塔基正中为塔体,塔身完全用青砖砌筑,共有7层,高约40米。每层六个塔角向上挑起,美轮美奂。

现青龙潭塔正门朝惠东县城方向,为大理石柱门框,门楣刻有阳文鎏金大字“青龙潭塔”四字,底层塔基地板为厚实的钢化玻璃,可看到塔基里面长满的铁芒萁。塔室没有柱子,净空较高,宽敞透亮。每层有五个窗户,呈方形、圆形或葫芦形,变化各异。楼梯沿着室内墙壁旋转,逐层相通。游人可扶着实木楼梯栏杆,拾级而上,登高远眺。

重建后的青龙潭塔成了惠东又一名迹名片。同时,为研究地方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价值。有关部门在重建青龙潭塔的同时,将原塔基础原貌原地保存,放在新塔底层,供游人参观。2003年,惠东县政府将青龙潭塔旧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惠东梁化星湖村文昌阁塔

惠东唯一清代古塔 为楼阁式结构

星湖村文昌阁塔位于惠东县梁化镇星湖村梁化河上游,该塔名曰“文昌阁”。据《惠州府志》记载,“文昌阁”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楼阁式塔。该塔由砖、石、土构筑,塔身呈六角形,高三层,通高约15.5米,东面设拱卷门,内设木梯绕壁而上,二、三层开始逐层向上分收,分别在东面开拱卷形和圆形窗,其余五面均开有规形窗。外墙各层之间以棱牙砖挑叠涩出檐,六脊盔形顶,塔刹顶端置宝葫芦,塔底面积约27平方米。二层窗额灰塑黑色行体“文昌阁”三字。

文史资料介绍,文昌阁据传为镇河之塔。文昌阁在梁化河上游的甘竹河甘竹桥左侧300米处,塔门正对着甘竹河。在清代康熙年间,梁化遭遇了一次特大洪灾,导致当地群众损失惨重,当时由于水利建设技术不发达,人们便建了这座塔,以祈求将洪魔镇住。从古塔的地理位置上分析,这种传说有一定依据,因为它处在梁化鸡笼山河的大河水与梁化林场的小河水的交汇处。

文昌阁塔。惠州日报资料图片

走近古塔,只见塔顶长着些许小树、野草,第一层的部分飘檐已被毁掉。据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昌阁遭到人为破坏,但由于该塔墙体坚实,只毁掉了一些飘檐和塔内的木棚。

目前,文昌阁塔是惠东县延续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清代古塔,对研究当地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和塔楼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1978年,文昌阁塔由惠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惠城横沥蔗埔村文笔塔

惠州现存较完整古塔之一 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蔗埔村文笔塔位于惠城区横沥镇蔗埔村。建于清代,塔平面六角形,三层楼阁式青砖构筑。高14米,分三层,每层高4.13米,塔基边长2.3米,墙厚1米。北面开一门,高1.9米,宽1米,门柱用麻石条建造。塔檐用砖叠涩出檐,檐角上翘。二、三层每面上部各辟一个小窗,塔顶为六角攒尖,上施覆钵、琉璃宝珠组成塔刹,现塔腔原构已毁。其时蔗埔村人中功名者接二连三,文运大开,乡人为彰其迹,建塔纪念,旨在兴文引禄,保佑本地读书人功成名就,青云直上。

蔗埔村文笔塔保存完好,是惠州现存完整的古塔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2004年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博罗横河石湖村凌云阁塔

建于清道光年间 保留较为完整

凌云塔阁。惠州日报资料图片

石湖村凌云阁塔位于博罗县横河镇石湖村,该塔坐西向东,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塔高21.7米,为四层密檐砖式结构,平面为六角形,每层均有青砖叠涩五层,塔檐厚重,塔身逐层递减,塔门上方镶嵌“凌云阁”三字,落款:“道光戊申年孟名谷旦如兰社同人”。门两边还有一副对联,塔顶置琉璃瓦,莲花座上有三只串珠瓷器葫芦造型,装饰简洁。该塔二、三层开三门,作拱形状,塔内每层均有木楼板,有旋木梯可登塔顶,从地面到塔顶,用丝绳将铜钱串成一柱形,起避雷功用。由于楼梁、楼板、楼梯被破坏,丝绳陈腐,铜钱散落,塔内旧貌不复。凌云阁塔南临溪河,北依关帝庙(已毁),旁有一棵苍劲的古树,四周风光绮丽,是目前博罗县内保留较为完整的清代古塔之一。1985年,石湖村凌云阁塔由博罗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龙华水坑村文笔塔

处在城堡大院中 是水坑村标志性建筑

水坑村文笔塔。惠州日报资料图片

水坑村文笔塔位于惠州市龙门县龙华镇水坑村外,又称“文明阁”。《惠州名迹荟萃》介绍,该塔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嘉庆年间(1814)曾有修葺。塔为三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角形,塔高18.5米,塔门高2.88米,宽1.1米,首层塔门上阴刻“文明阁”篆体红砂岩石匾额。该塔内各层面积基本一致,塔身逐层缩小,整个外形下大上小呈笔状。塔身窗口镶镂空几何图案的绿陶件,塔内设木楼梯、木扶手,可上顶层,登塔远跳。

塔前置三进深的附属建筑。一进为硬山屋顶,左右设房。二进前为小坪地,坪地左侧置一口平面圆形的水井,门内正中设木隔屏风,已毁。门内右边墙壁上刻清嘉庆十九年(1814)维修文明阁建筑的捐银芳名碑,左右为廊通三进。文笔塔和附属建筑的周围砌墙,围墙四角置两层高的碉楼,围墙内壁置跑马道,跑马道之下为藏身洞,围墙、洞壁均设斗式的射击孔,围墙、碉楼外原有壕沟,四面环水,有吊桥置头进中轴线的大门上,现已无存。该塔塔内木楼梯、木扶手已倒塌,塔前附属建筑的天面行角和瓦都不同程度破损。

文笔塔是水坑村的标志性建筑,该塔处在城堡大院的中间,整个塔如同一支指向青天的笔。该塔于1986年6月由龙门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4月被录入《广东名胜古迹辞典》。

龙门县城水西塔

1994年重建 具有典型明代风格

水西塔位于龙门县城东南部塔山公园。据史料记载,水西塔建设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至万历三十八年建成(1610)。原塔毁于1970年,1992年7月奠基重建,1994年正式落成,重建的水西塔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现以水西塔为中心建成了塔山公园。

水西塔。惠州日报记者谢磊 摄

复原的水西塔平面为八角形,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外观七级,塔内连暗层共13层,总高即地面至铜针高度为43.71米,塔体呈朱白色相间。塔首层东面开1塔门,2层以上东西南北面各置1拱门,其余各面都是些假门。楼梯与其他古塔相似,都是从首层塔门右壁中间穿壁而上,每面塔檐上、下以狗牙砖叠涩出挑,中间置黄琉璃瓦、瓦当、滴水。檐角向上微微翘起成尖状,檐角下悬共吊56个铜铃。白天,水西塔巍峨壮丽;晚上,塔身灯光闪亮,犹如“灯塔”。

文史专家:惠州古塔体量适中 与周围环境交相辉映

广东现存的古塔中,风水塔占大多数,其中尤以明万历年间修建的最多。惠州建塔也不例外,惠州人熟知的泗洲塔是在明代重建的,文星塔也是建于明代,且都是万历年间的事情。那么,惠州的古塔有什么特点呢?

惠州文史专家吴定球说,古塔除了有佛教的元素以外,还包含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里面的。除了振兴人文,惠州的古塔也是一个航标,起着导航的作用。“凡是有塔有庙的地方实际上也是一个航标,当年第一发现文星塔被拆掉的是飞行员。”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都有那个时代的特点,惠州的古塔也有自己的时代风格,惠州的很多塔一看就有明代的风格。吴定球说,惠州城区的古塔地点比较集中,以前在惠州的府县两城,从不同角度都可以看到惠州的古塔。其次,惠州的古塔体量适中,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跟周围的环境交相辉映,很符合人们的审美。

来源:惠州头条APP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高档隔热隔音门窗

隔音门窗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