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风
原创首发|骑鲸出海
全文字数|约3500
一场针对中国卖家的洗牌开始了。
在泰国,跨境电商平台上的中国卖家被当成了冲击实体经济的罪魁祸首。
6月21日,泰国财政部正式宣布,将在今年7月5日到12月31日,海关将对价值低于1500泰铢(接近人民币300元)的国外进口商品收取7%的增值税。之后,政府将推动《税收法》修订,由税务部门统一对跨境电商平台征收增值税。
泰国财政部官员直言,这一做法的目的是“阻止廉价中国商品的浪潮”。
而据泰国媒体报道,这一政策出台的背后,是“泰国商家集体投诉后得到的结果”。
2023年,泰国从中国进口消费品价值达4700亿泰铢,占到了泰国进口消费品总额的41%。泰国商家认为,那些在跨境电商平台销售、邮寄入境、无需缴纳关税的商品严重冲击了生意。
在曼谷著名的水门市场,一条大象裤卖100泰铢,而在跨境电商平台上,中国卖家只卖30泰铢,大概是人民币6块钱。甚至有泰国小老板也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找中国卖家进货。
|水门市场上卖到一百泰铢的大象裤
今年前五个月,泰国有488家工厂倒闭,平均每月97家,高于2021年的平均每月57家。
与此同时,反中国商品的情绪也在蔓延:水门市场开服装店的老板通过Tiktok“控诉”人流大幅减少;泰国警方接二连三“查获”发自中国的“假冒商品”;有中国商家已经收到了Lazada发来的信函,要求做税务登记。
加税的背后,是不是泰国营商环境走向不确定的开始,跨境电商平台的中国卖家将面临怎样的风险?
加税带来销量大跌
此次“增值税新规”,并非中国卖家挨的第一刀。
今年2月,泰国商务部长普查穆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禁止从中国进口大象裤。在此之前,泰国市场上将近70%大象裤都来自中国。
3月,曼谷警方突袭位于市区的一个仓库,查获30000条价值大约600万泰铢的大象裤。警方宣称,这批大象裤涉嫌走私入境,已经联系货主出具清关证明。这批货物则被媒体称为“假大象裤”。
|位于曼谷的一个仓库
脸书上一个超过140万粉丝的泰国本地博主页面上,有人道出其中真相:中国生产的大象裤批发价只要30铢,阻碍了泰国本土产大象裤的销路,连水门市场的泰国本地商家,都找中国卖家批发,其中价差最高达到十倍。
泰国电子商务协会名誉会长兼顾问塔纳瓦·马拉布帕(Thanawat Malabuppha) 对这个现象很担心,建议商务部认真考虑如何应对大量中国商品涌入泰国电商平台的问题。
3月,泰国零售商协会副主席恰猜·图翁格拉塔纳潘(Chatchai Tuongratanaphan)更是直接建议,希望重新评估低于 1500 泰铢的网上购物的增值税 (VAT) 豁免,以阻止非法低成本外国商品的涌入。
这些所谓的“非法低成本外国商品”很多其实就躺在泰国的保税仓里。为了缩短物流时间与减少海关监管风险,不少中国跨境卖家都会提前将货物运送至位于泰国的保税仓,收到电商平台的订单后再清关发出。短短四个月,“增值税新规”就出台并生效,这让中国卖家们的价格优势瞬间缩减。
自2018年起,泰国就依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论坛成员达成的框架协议,对进口商申报的单件商品成本、保险和运费(即CIF价格)低于1500泰铢的可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根据统计,每年有超过3000万件进口包裹进入泰国,其中一半以上申报为CIF价值不超过1500泰铢的物品。
“免税+海外保税仓+中国供应链”,成为了中国卖家掘金泰国的制胜法宝。新规出台,意味着有超过1500万件的包裹,都需要缴纳增值税。以一件原本定价1500泰铢的商品计算,想要覆盖征税成本,就要涨价105泰铢(超过人民币20元)。
据泰国海关总署署长Theeraj Athanavanich 介绍,该部门将允许平台申报进口产品的价格,并从该价格中算出增值税,然后将税款缴纳给海关部门。而对于从国外购物,并通过邮局寄送的个人,海关总署也已经建立了一套征税系统。海关会向收件人地址发送纳税通知,说明纳税义务。然后,收件人必须在从邮局领取货物之前向海关总署缴纳税款。
加税的后果,面向马来西亚的中国卖家最有发言权。
今年1月,马来西亚电商新规正式生效,对不超过500令吉(约合人民币770元)的低价进口商品均被征收10%的低价商品税。Lazada、Shopee等电商平台上,大批海外商品迅速出现了价格上涨。一份线上调查显示,有接近50%的中国卖家认为,低价商品税的出现对商品销量造成了较大影响。
|吉隆坡的市场上也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商品
更早之前,印尼和新加坡,都已经陆续出台了针对跨境小包裹的加税政策。新加坡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费者通过跨境渠道购买商品,都需要支付9%的消费税,无法享受400新元(约合人民币2138元)以下免税政策。
越南财政部长胡德福在本月也已经向国会提交了《增值税法》修订提案,其中建议政府考虑对跨境电商小包裹采用10%的增值税税率。
越南国会财政预算委员会主任黎光孟透露,目前平均每天都有四五百万份订单量的包裹从中国进入越南,货值普遍在10万-30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28-84元)之间。
对于那些原本就靠“卷价格”来生存的中国卖家来说,十个点上下的额外征税足以让其价格优势大打折扣,从而冲击销量。
独立国际贸易分析师亚特( Aat Pisanwanich)认为,得益于中国低成本的供应链,征收 7% 的增值税可能仍然无法阻止中国廉价商品涌入泰国。
但7%的增值税可能只是个开始,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市场印尼就在去年9月一刀切地宣布新政策:跨境电商平台不得销售100美元(约合人民币730元)以下的进口商品。
如果加收增值税的“拦截”效果不明显,不排除泰国也效仿印尼:一刀切。
灰色博弈空间缩小
中国卖家与泰国市场有过一段蜜月期。
大概在2019年前后,泰国被誉为东南亚电商市场的桥头堡,风口上的风口,过10万中国卖家涌入泰国。
2020年4月,泰国政府首次实行全国范围内的宵禁,同时限制出行、限制户外活动和居家办公,“限制社交距离”让电商平台迎来了最迅猛的发展阶段。宵禁之初,电商平台Lazada的成交额在一个月内实现了100%的增长。
根据泰国电子商务发展委员会的数据,泰国的电商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70亿泰铢增长到2019年的650亿泰铢。最新数据显示, 2023年泰国电商业务市场规模已经高达6340亿泰铢。最受益的,是中国卖家。
一份去年10月对Lazada商品和报价的调查中发现,44.65% 的商品和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的。还有报道称,目前泰国两大电商平台Lazada和Shopee的销售商品中,60%至70%的商品来自中国。
但中国卖家的心始终悬着。
在泰国电商市场摸爬滚打四年多,从开店再到如今做服务商的Leo告诉骑鲸出海:“在泰国做电商,有太多灰色的空间。”
|中国进口的非法电子烟
譬如泰国卖情趣用品违法,不少中国卖家都会换个“女士按摩器”、“男士按摩器”的名字在电商平台上架,平台也会更新替代词库,卖家赚一笔是一笔。
执法人员也会“突袭”情趣用品卖家们的仓库。双方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是:先没收货物,之后卖家用半价赎回。
中国卖家的外国人身份,也受诸多限制。
在泰国主流的电商平台上,店铺分为本地店与跨境店。前者先将货物运到自营或第三方的海外仓,但物流速度快、平台扣点低。对于不少中国卖家而言,最大的好处是能卖“敏感货”,亦即带电、带磁、粉末状、液体等物流和仓储比较受限的产品。后者利用跨境物流配送,库存压力小,但物流时间与成本上升,也会影响到产品的性价比。
如果以公司为主体开本地店,按照泰国法律对于外商投资的特定限制条件,在泰国当地成立的公司股权构成中必须有泰籍股东,且要占股51%以上。如果开个人店,则需要有泰国本地人的身份信息,搞齐一整套的当地身份证、银行卡、电话卡、邮箱。
做3C起家的Leo,初入泰国电商市场时,找中介办了全套“泰国人材料”,在Lazada和Shopee开店。
Leo当初的想法很单纯,以为在中国低价拿货,加40%溢价在泰国卖,总会有30%的利润,结果却是平台的回款手续费、买家拒收的货损、难以核实的头程费用、汇率波动,利润基本就清空了。
后来转做服务商,给其他卖家提供海外仓,结果生意还没来,泰国的检查人员先来了,营业执照、纳税情况、护照和雇佣泰国本地员工数量等都要一一查验。挑出问题,总少不了几万到几十万泰铢的罚金。后来他也心知肚明,在泰国做生意也需要“打点”。
如今,随着“中国商品冲击当地经济”逐渐成为共识,中国卖家要为灰色空间支付的成本恐怕更为昂贵。
并非所有中国卖家都无法接受新规的出台。不想打价格战、不想卖假货的那批人觉得“卷同行的日子终于要过去了”。
早期的中国卖家中,不乏以低价卖假鞋假表假化妆品的。受低价假货冲击的也是中国卖家。
中国卖家阿秋通过44家网店销售疑似山寨的品牌牙膏、护肤霜、化妆品等,年收入超过1亿泰铢。类似阿秋这样的店铺,在Shopee和Lazada上称得上半壁江山。
对于那些追求品牌化、本土化以及合规的中国卖家来说,行业洗牌反而成为了机会。
早在电商流行以前,泰国就有着极为发达的线下零售业,两大龙头企业正大集团和Central Retail几乎垄断了整个泰国的便利店、商超。有业内人士就表示,它们在品牌引进上做的相对完善,让泰国消费者接触到国际品牌的机会比较多。
也正因如此,白牌产品在泰国事实上并不讨好。以市场规模约在300亿泰铢的内衣市场为例,本土品牌Sabina和日本品牌Wacoal就占据了接近70%的市场。
东南亚跨境电商服务商来赞宝的深圳总经理Mark则认为,“他们对于品牌的认知,第一梯队是欧美品牌,第二梯队是日韩品牌,第三梯队是中国品牌,第四梯队是东南亚品牌。”
社交媒体发达的泰国,已经有了一个可供验证的模式——不少泰国本土达人开始利用流量做OEM品牌。相较之下,中国的供应链不仅质量优势,在社交媒体营销领域的玩法也更加成熟。用已经被验证过的模式,实现降维打击,可能会是在这场洗牌中,最好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