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古建筑彰显着“杉阳明韵”的独特魅力,以尚书第建筑群为代表的明代建筑群落,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保存完整、集中成片、规模宏大,全国罕见;二是超宋代《营造法式》规格的民居建筑;三是采用了宫廷式建筑与民间民居建筑相结合的建筑手法。
泰宁明代古建艺术赏析
泰宁古城古建的装修和装饰明代遗风浓重,象粗短拙朴的瓜柱、彰显气势的象鼻斗拱、如意祥和的莲瓣纹饰、八棱素面或开光石柱础、冬瓜形石柱础、扁鼓形石櫍、木櫍、超规格的架梁、高大颀长的用材等都是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建筑群平面布局采用泰宁特有的“三厅九栋”格局,亦称“九宫格”式的连片建筑群,即以中轴线为基线,以大小天井为格局,依此布建正堂、后堂和几座相对独立的辅房,每幢三进,用封火墙相隔,有廊门和避弄相通。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有美好生活的寄语,也有儒家思想的烙印。布局工整,循规蹈矩;功能齐全,尊卑有序;装饰考究,寓意深远。外观:温和、内敛、庄重、儒雅;内在:宽敞、大气、豁达、包容。
国家及省、市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泰宁明代建筑有明确纪年且集中成片,在福建乃至全国罕见”。北京古建筑研究所所长韩扬,曾三次陪同国家级专家到泰宁“尚书第古建筑群”考察,国家级具有权威性的古建筑评审专家共有7人,到泰宁考察的就有5人。专家们看完“尚书第古建筑群”后,都一致赞叹不已,遗憾自己来迟了,并当即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木架结构】泰宁明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因为木头与其它建筑材料相比,具有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施工快捷,便于修缮等优点,更适应泰宁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特征。明代木结构承重主要就是木柱,木柱用材硕大,泰宁盛产杉木,硕大的木柱让人觉得房屋厅堂的气派,象尚书第第二幢的中堂,采用粗大杉木材料,排柱密集、用材粗放,真可谓“建多大的屋,堆多高的木”。
【斗拱】木柱和梁枋之间有斗拱承托,斗拱是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建,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斗拱的作用是将屋顶荷载集中到柱头,承托出挑的檐檩。斗拱属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其形式优美,结构精巧,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泰宁明代民居建筑中,斗拱随处可见,且多属象鼻斗拱。建筑等级体现在斗拱上,同一时代的建筑,有斗拱的级别高于没有斗拱的,斗拱多的级别高于没有斗拱的;斗拱层数越多,建筑级别越高,普通百姓建筑不用斗拱。早期瓜柱矮墩肥胖浑圆,如意形驮橔普遍使用,大型精巧的象鼻拱和浅盘大斗拱,都是泰宁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
【抬梁式】在前后柱间架设大梁,大梁之上重叠数梁,“梁上抬梁”,用来承托屋顶,逐层缩短,构成两面坡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是中国古建筑最为普遍的木构架形式。
【穿斗式】纵向之间取消了抬梁式建筑的承重木梁,两柱之间用水平木枋穿过,连成一体,而进深方向的木柱随屋顶升高,直接承檩,因为用木枋穿过,所以叫穿斗式。主要流行于华东、华南地区。
【梁架结构】梁架结构方面,正厅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硕大、超高的柱子,粗壮超长的扛梁和架梁,敦实厚重的如意形柁墩、矮胖瓜柱错落有致地安辅架梁之间;中厅、后厅为穿斗式。
泰宁明代古建前厅多采用抬梁和穿斗式的混合结构,象尚书第第二幢的中堂,也就是把我国北方流行的抬梁式和南方流行的穿斗式集于一身,丰富了我国古建筑的形式:硕大的木材置于石基柱础之上,在木柱上架梁,各构件之间以榫卯连接,构成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体系,明间四根金柱和大内额枋(俗称千斤梁),巧妙地抬起梁架,使厅面扩充至次间,显得高大宽敞,前金柱的花式斗拱,撑起前后两檩,完美的体现了粗与细、力和美的结合,而梢间和中厅、后厅均采用穿斗式结构,坚固实用。梁架主体结构为本地上等杉木,部分板壁为竹编灰板墙;屋面为密集小青瓦覆盖;墙与架梁有机结合。柱础几乎是使用赤色砂岩打制的钟形、八棱形,而且绝大部分都支垫石、木櫍。
【砖石建筑】泰宁明代建筑多用砖块和石头,大体量采用当地红米石,并且应用相当普遍和成熟,房屋基底用厚重的条石,在条石基上砌眠砖,眠砖厚重,高有1.2米,令墙体更加牢固,眠砖上砌轻薄的斗砖,四块薄砖围成空斗,中间填土,令墙体挺拔、高耸,增加深宅大院的肃穆之感。在没有水泥的古代,砖和砖之间的粘合主要是石灰、黄泥和糯米,这样粘性是很高的。墙身只是维护和保温的组织,不起结构上的承重作用,俗话说“墙倒屋不塌”。
“封火墙”(也称马头墙)是泰宁明代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部分,墙厚均在40厘米以上,墙基深2米有余,底部平砌特制大块眠砖,上部采用薄砖空心斗,填土砌法到顶,高于屋面,说明对防火安全的重视;墙脊呈楼阁式压盖大片灰瓦,中墙有的用长条石板压盖,使之远看雄伟壮观;马头墙一般为三级,多的也有五级,比较厚实,墙头有各种吉祥装饰。现代建筑常用的砖块虽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一直到战国时期才应用广泛,相对于木结构建筑而言,砖块的发展使用是缓慢的,没有形成很大的建筑规模,发展到明代,砖石的使用就更加普遍了。
泰宁明代古建砖石材料的装饰应用也是很纯熟的,尚书第古建筑群至今保持房架挺立无倾斜、少朽烂的奇迹,与它特殊的基础工程分不开:沿排柱方向铺压的水平条石形成完整框架,使房基平稳牢固;柱础高多在40厘米以上,形状有圆形础、四面础、八面础,有雕花草、动物的,象征性图案的,也有素面础等30余种,特别是尚书第第二幢的门楼砖石雕刻艺术,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典型地体现了明代官式建筑的“精细富缛”风格,门的两旁置一对抱鼓石又叫门墩,是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对石质构建,整体称“门枕石”,门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称“门墩”,门墩既是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种精美的石刻工艺品。
【内部装修装饰】泰宁古建内部装修装饰既注重传统手法,又富有地方特色,厅前两侧设有雕饰精美的高栏杆,它与前厅相绕的“U”型回廊融为一体,这是泰宁当地特有的处理手法;装修部分有檐廊前的望柱花板、门窗、隔扇、门楼、须弥座、柱枋间的雀替、匾额、屏风、神龛等。门楼采用内嵌式,条石抱框;有一定深度的门坪,通体式大台阶,砖砌隔心墙,石雕门柱,普柏枋上栌斗、如意斗栱组合承托屋架与屋面。制作手法及种类有:木雕、石雕、砖雕、彩绘、灰塑、描金;采用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透雕、綫刻、阴刻、阳刻、剔地;纹饰以莲瓣纹、万字纹、如意灵芝、花叶卷草、飞禽瑞兽为主;层次感、立体感较强,文化底蕴深厚。
【天井】尚书第古建筑群是讲究天井的,天井最直接是用来采光和空气流通的,因其面积一般较小,状如深井,故名。天井串联前、中、后厅,两侧为厢房,中后厅封火墙相隔还有“小天井”。由于四面房屋屋顶上的雨水都流入天井,因此,民间也叫这种结构的房屋为“四水归堂”。多雨的南方,房屋结构中的天井极为常见,泰宁属多雨县份,这也就是泰宁尚书第古建筑天井多的原因,走进大门后即为天井,“三厅九栋”就有前后天井,可以缩减建筑物屋面的长度和面积,以利于雨天排水,天井用大块条石拼砌,呈棋盘状;来水洞和出水洞镂空成花、鸟、兽图案;天井内置石雕花台、花柱和大石缸,用于养鱼、摆花和蓄水防火。
【硬山顶屋面】尚书第古建筑群的屋面是硬山式的,硬山顶出现较晚,宋代《营造法式》没有见到记载,明清时期由于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房大量使用,硬山顶木架不外露,有利于防火。
明清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现存的古代建筑多数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因为中国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材料是不易保存的,木材易腐朽,遇火即燃,所以历史上的辉煌建筑虽然不计其数,但幸存下来的却不多,唐代以前的建筑已荡然无存,基本上以清代为主,所以说,泰宁尚书第古建筑群能够原样保存明代的建筑规模,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国的传统古民居建筑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说的是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山西民居叫“晋派”民居,皖南民居叫“徽派”民居,泰宁的明代明居不同于“徽派”民居,比较有泰宁的地方特色,泰宁古称“杉阳”,有学者建议泰宁的以明代为主体的地方民居古建筑群可以称之为“杉阳明韵”式建筑,这是对泰宁明代古建筑群的一个很好的文化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