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志强|湖南报道
“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华全国总工会公示了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对象,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东林所在的中车株洲所是中国中车一级子公司之一,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该公司现拥有“轨道交通、能源、材料”3个百亿产业,培育了时代电气和时代新材两家上市公司、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1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科技人员多达7000名,2022年年营收规模为450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提出了‘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这要求我们企业管理者要有新作为。”李东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敢闯敢干的企业家,带领企业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奋勇前行,争创世界一流。
(李东林与青年代表座谈交流)
党和国家需要什么,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李东林说,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发展的内核就四个字:“守正创新”。而作为央企来说,最大的守正就是要牢记国企姓党,要强党性,党和国家需要什么,就是企业创新的重点和方向,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要在解决“卡脖子”技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等方面切实扛起责任,支撑民族工业安全。
选择IGBT可以说是为此作出了注解。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被誉为电力电子行业的CPU(中央处理器),曾经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自2008年以来,中车株洲所先后累计自筹资金数十亿元,集结200多位科研专家和骨干,经过不懈努力,成长为国内唯一、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同时掌握从 IGBT芯片、器件到系统应用全套技术的企业。
“从最近的市场订单来看,目前IGBT的需求还很旺盛,公司订单充足,很多客户还和我们签了3年的长约。很多汽车厂商也和公司一起研发新方案,这可能会加大硅基IGBT 的应用。目前规划投资上百亿元的IGBT三期的新产能,也可缓解行业旺盛的市场需求。”在最近的一次投资者交流会上,中车株洲所旗下的上市公司时代电气有关人士说。
不光如此,李东林还透露,中车株洲所结合轨道交通装备自主可控需求,大力开展“补短板”专项工作。“这些年,我们从底层芯片、基础软件、关键器件着手,组织上千名科研人员集中攻关,开发了一套基于全国产化芯片等的牵引控制系统,推动轨道交通供应链自主化进程。”
创新也是中车株洲所最鲜明的标记。数据显示,中车株洲所每年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8%,其中20%以上用于基础前沿和共性技术开发,坚持“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研发一代、装备一代”,打造自主化核心技术体系。
“十三五”以来,中车株洲所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省部级科技奖228项、中国专利奖20项,授权有效专利5910项,主导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362项,85%以上的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在中车株洲所涌现。3月28日,中车株洲所在第三届科技节上一口气发布了λ实验室、重载列车自动驾驶系统、“无人值守”风电场解决方案、“海风一号”百米级海上风电叶片、面向绿电制氢的大功率IGBT电源、中车储能系统(CESS)、时代碳行管控平台七大创新产品或技术。
让“成事、变革”成为企业家的基因
李东林认为,守正创新是中车株洲所的内核,敢闯敢干、敢于成事的文化是株洲所能够经历市场洗礼而不断壮大的又一底层密码。
4月24日,中车株洲所中标国家电投一海上风电项目,开启风电产业海陆并进的新征程。
风电产业是中国中车“一核三极多点”产业布局的重要落子,早在2006年,中车株洲所就进军风电领域。然而,其发展过程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012年之后,受原材料涨价等多种因素影响,中车株洲所公司风电产业从最高年份的20亿元规模骤降到2017年的6亿多元,陷入亏损。彼时,风电事业部人心浮动,技术与市场脱节,产品既没竞争力,市场口碑也不好,一度生存艰难。
李东林回忆称:“那个时候,看着优秀研发人员离职,一年完成十几亿的业务都艰难得不行,是一个很痛苦的阶段。”
面对这一形势,时为中车株洲所总经理的李东林,脑海中有一个问题反复萦绕——2006年启动的风电项目,10年后为何反而面临倒闭的艰难境遇,问题出在哪里?
为此,李东林深入市场一线,找基层研发人员讨论。“大家心扉打开了,七嘴八舌讲了很多好观点、好点子,比如公司内部管理上公平感、公正性缺少,内部效率不高;内部薪酬体系不合理,大家讲得更多的还是内部管理的问题。”李东林说。有些坚守10年的研发人员分享时都流泪了,“这说明大家对这个事业充满热爱,这也是对株洲所的关心”。
调研完后,李东林开始刀刃向内,大刀阔斧进行内部变革,首先从公平激励机制上撕开口子,根据效率、能力匹配薪酬和资源,在激励机制上体现公平、公正。
同时,李东林对风电事业部原有组织架构也进行了大调整。风电板块的原有领导班子迎来了大换血,该降级的降级,该撤的撤,该退的退。
李东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企业家就要审时度势,要做一些变革,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要把将换了,立马朝气精神气就变了。”
通过一系列改革,风电板块的员工干劲一下子就上来了,市场订单纷至沓来。到目前,中车株洲所风电产业形成百亿规模。
“通过改革抓手,苦练内功;狠抓管理,外拓市场,创新技术,这几个维度多方发力,企业原来一些处在亏损边缘的产业都重回业绩正增长轨道。”李东林谈及企业改革发展心得时如是说。
从几十年的发展经验总结,李东林认为,时势造英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企业家要因时而变,顺势而为,把该做的做完,能做的做好,想做的做成,敢闯敢干。既靠市场的磨炼,更要靠制度的土壤,来培育一批企业家。
作为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标杆企业之一,李东林介绍,中车株洲所积极培育、践行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把“国企敢干”这个纲领性指导落实到行动,一是培育和任用具有企业家精神特质的干部;二是引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三是营造敢干的制度环境,建立合规履职及监督管理机制,健全企业现代管理体系,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既鼓励企业家敢闯敢干,也保护企业家去干去闯。
中车株洲所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目前,中车株洲所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超过1600名核心骨干员工成为与企业同发展、共成长的事业“合伙人”,极大地激发了敢闯敢干的活力。
(中车株洲所研制的“国车一号”海上风电整机 )
新时代的新担当:“产业向头部进军”
2023年初,中车株洲所正式提出“向头部进军”主题年活动。李东林提出的要求是,从轨道交通到新能源,再到工业传动,各个板块都要瞄准头部,进入前列。
向头部进军的底气来自哪里?
李东林说,这10年来,身为科技型装备制造央企,中车株洲所积极融入国家战略,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之路,深耕“器件、材料、算法”三大根技术,打造交通和能源装备“动力之芯”,将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根基。
站在好赛道的起跑线上,又有关键技术支撑,李东林认为,“再加上一批优秀的企业家,离成功企业就八九不离十了”。
李东林告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经过20多年市场化的历练,公司有很多有素质、有潜力、有冲劲的青年企业家,他们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能敏锐观察到市场变化,有勇气、有担当、有冒险精神,能够带领团队一起奋斗,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2022年,中车株洲所成立综合能源事业部,进军储能产业,全体员工平均年龄32岁,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不到40岁。这一群年轻人在第一年就拿到40亿元订单,成为行业里一匹亮眼的黑马,跻身储能行业国内前五。
4月20日,朔黄铁路首列2万吨重载列车自动驾驶运行试验取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列车自动驾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中车株洲所正是2万吨重载列车核心系统的提供者。“我们首次在国内实现了2万吨重载列车自动驾驶系统,让‘大块头’有了‘智慧大脑’,极大地提升了重载列车运营质量及装备效率。”李东林说。
外界所不知晓的是,这一核心系统的研发骨干团队同样是“80后”的年轻人。
从无到有,进入无人区需要更大勇气和坚韧不拔。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2017年,中车株洲所在全球首创的智轨电车正式运行。此后,凭借技术、产品和运营模式的创新优势,智轨电车得以迅速推广,运营线路已达4条,在建线路10条,规划线路超过40条。
智轨电车运行无需铺设轨道,车辆通过车载传感器识别路面的导向标线,就可以精准控制行驶轨迹。和地铁相比,智轨以极低的成本实现大运量;相对于公交,地面运行的智轨更加舒适和快捷。
2022年9月6日,中车株洲所向阿联酋交付智轨列车,这也是中车智轨首次批量交付的海外项目。
(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半导体公司IGBT模块生产线)
(智轨制造车间)
目前,中车株洲所已形成交通和能源两大产业赛道,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与工业传动三大产业集群的全新发展模式,多个技术和产业成为所在行业系统解决方案的引领者和提供商,更多的子公司和事业板块涌现出一批企业家,特别是青年企业家。
资料显示,300余名中车株洲所职业经理人(干部)中,“80后”“90后”干部达到了163位,一大批青年干部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科研、产业经营的带头人。
李东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未来仍将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把践行国家重大战略,切实体现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上,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
责编:郭霁瑶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